大别山建党基地及其贡献

2021-06-20 来源:信阳市社科联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提出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的重要论断,给予大别山革命历史以高度评价。

“建党基地”的内涵是什么?大别山建党基地又有哪些突出贡献?下面我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建党基地的内涵

“建党基地”这一概念是由“建党”和“基地”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建党基地”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包括《辞海》在内的工具书还没有给出专门的解释。

从内涵上来说,建党基地一般是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秘密建党中党组织创建和发展比较早、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党的创建和组织发展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地方。根据建党基地的影响大小,建党基地可分为地方党的建党基地即区域性建党基地和全党的建党基地即全国性建党基地。

二、建党基地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来看,建党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是党员比较集中,党组织发展早的地区。如1920年,陈独秀以上海为建党基地,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再如商城南部的笔架山农校,很多早期党员就是在这所学校读书时入党的。

2.是组织活动的依托地,对周边地区建党起到辐射引领作用。如1920年代的张家口是热、察、绥三个特区和内蒙古革命的指挥中心。

3.为党的建设创造或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毛泽东通过在井冈山的斗争实践,创造性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

三、大别山建党基地的贡献

1920年8月,武汉中共早期组织成立。7名发起者中,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5人来自大别山区。

中共一大后,大别山地区的建党活动全面展开。八七会议前,大别山地区党组织和党员发展已颇具规模。到1930年夏,鄂豫皖苏区党员人数已近5千人。1931年5月,鄂豫皖苏区有县级党组织30个,党员人数达2.3万人,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以上。随着党组织和党员数量的迅速扩大,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建党基地。

大别山建党基地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作出了重要贡献:

1.为中国共产党各阶段建党提供了可以依托的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大别山始终保有党领导的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重要依托。大别山建党活动贯穿中国共产党建党各阶段,这是大别山建党基地最突出的特点。

2.为党保存了大量党员精英和革命骨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红旗不倒,保存了一大批经过严酷斗争考验的党员精英和革命骨干。大别山走出的数百名开国将军就是其中的代表。

3.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提供了创造性经验。

思想建党方面,1929年6月9日鄂东北区特委通告第二号中即提出,要“肃清个人意气”“建立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提高支部的政治和理论教育”。

组织建党方面,一是注重组织发展。早在红军初创时期,豫鄂边红三十一师就有师委会,直属特委,各团有支部,每排有党小组。二是注重组织纪律,淘汰不良分子,保持党的先进性。

建党理论的探索上,1929年12月2日鄂豫边第一次全区党代表大会通过的8个决议案从政治、组织、苏维埃、军事等方面对如何建党进行了探索。提出党要“健全支部生活”,要正确的运用民主集中制,防止极端民主化。

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党的建设经验。在鄂豫皖苏区,建立了地方各级苏维埃政权,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了红军和地方武装,积累了丰富的党的建设经验。

4.培育形成了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建党基地的形成发展和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发展是同步的。建党时期,大别山共产党人、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理想的探索和执着追求是大别山精神形成初期的重要表现。

鄂豫皖苏区时期,大别山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从多方面展现出来,如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执政为民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创造的精神;红旗不倒的精神等。大别山精神进入了成熟形成期。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建党基地的进一步拓展。大别山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延续发展,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了新的内涵,胸怀全局的大局意识和奉献、担当精神得到了突出展现。

潮起潮落、28年红旗不倒,正是大别山精神的集中展现。可以说,大别山建党基地的形成发展史也是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发展史。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党数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但都化险为夷,从一个探索中的党发展为一个具有成熟执政理念和执政经验的党,这其中,建党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建党基地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建党的重要经验。研究建党基地历史、总结建党经验是新时代社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田青刚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简介

田青刚,男,汉族,1965年9月生,河南南阳人,大学本科毕业,无党派民主人士,现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负责人。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鸡公山万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军军官学院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大别山干部学院特聘教师、信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红色资源。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专题片《长征英雄 吴焕先》访谈专家。在《党史研究与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大别山精神》等著作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6项;获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9项。先后获中共信阳地委“第二批农村社教先进队员”(1992年)、“信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1999,2001,2003,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友荣誉证书”(2002年)、“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竞赛二等奖”(2006 年)、“信阳师范学院师德标兵”(2008年)、“信阳市优秀社科专家”(2014年)等荣誉。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