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有感而发】莫让敬老流于形式

2025-11-04 11:04:19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向炜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敬老爱老活动的热烈氛围。然而,当节日的喧嚣渐渐散去,我们更需警惕敬老沦为“一日热”的形式主义,而应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的常态。

当前,不少敬老活动存在明显的“节日化”倾向——各类慰问在重阳节前后集中开展,平日却鲜有问津。这种“突击式”敬老虽能营造一时的热闹,却难以满足老年人持续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照护。一旦敬老流于应景,便失去了最为珍贵的真诚。

真正的敬老,不在于一时一刻的隆重表现,而在于细水长流的用心陪伴。它可以是子女每晚的一通电话,可以是社区常态化的助老服务,也可以是公共场所对老人的耐心与礼让。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敬老精神最质朴的体现。

推动敬老超越形式,需要制度保障与社会合力的双重驱动。社区应建立常态化探访机制,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子女应将敬老融入日常生活,真切理解长辈的实际需求;公共政策的制定也需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现实困难,在医疗、出行、社交等方面提供持续支持。我市大力推行的老年助餐服务便是一个生动实例——目前全市334家老年助餐场所不仅保障了老年人的日常用餐需求,更通过温馨服务愉悦身心,让在外工作的子女得以安心。这一务实举措,正是敬老爱老理念的具体践行,赢得了老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节日的意义在于唤醒意识,而非替代行动。重阳节的热闹应当成为我们反思敬老现状、推动行动转化的契机,将敬老爱老从节日的“规定动作”转变为每一天的“自觉行为”。多办好事实事,如老年助餐服务一样贴近需求、解决问题,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安享晚年。这既是广大老年人的殷切期盼,也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唯有让敬老爱老成为流淌在社会血脉中的恒久温度,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最美的“夕阳红”。


编辑:郑琦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