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血染青山铸忠魂——商城峡口阻击战与“万老坟”的抗战记忆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炜 /文 王婷婷 /图 徐毅恒 王婷婷 /视频
在商城,有一段被鲜血染红的历史——1938年的峡口阻击战。这场武汉会战中的关键战役,以数千将士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阻挡日军西进的钢铁长城,为商城县城内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商城,有一座被香火浸润的丰碑——“万老坟”。八十余载春秋更迭,这座安葬着1878位抗日将士的墓冢,早已成为商城、固始等地百姓心中最神圣的祭奠之地。每逢春节、清明和农历三月初一、十月初一,自发前来祭扫的民众络绎不绝,他们用最朴素的仪式,守护着这段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近峡口“万老坟”,祭拜先烈,重温峡口阻击战这一段惨烈且悲壮的抗战记忆,还原这场80多年前的生死搏杀,追忆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
战略咽喉:峡口的地理与军事价值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进行阻击战,是因为峡口的地理与军事价值。”陪同采访的中共商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熊伟生介绍。
峡口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商城县志》记载:“邑之东乡距城三十里有山曰:青山。巅岚苍耸,怪石嶙峋,两崖对峙,中通一径,因又名其处为‘峡口’。”这道天然关隘峡谷长约1.5公里,谷底宽80至200米不等,西北侧最高峰为海拔350余米的鹰嘴山,东南侧则是海拔240米的晏家山,信阳至合肥的公路穿峡而过,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
时间拉回到1938年夏,随着武汉会战的全面展开,日军兵分五路向武汉推进,其中一路沿大别山北麓西进。
9月11日,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十六师团攻陷豫皖边境的富金山要塞(位于今固始县陈淋子镇红花村)后,继续向商城方向进犯,企图沿商(城)麻(城)公路突破大别山天险,南下直取麻城,与溯长江而上的日军形成钳形攻势,合围武汉。
作为商城东北门户的峡口,成为阻挡日军西进的关键屏障,其得失直接关系到大别山防线的稳固与武汉的安全。
血肉长城:三日鏖战的壮烈史诗
在峡口这场气壮山河的阻击战中,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屈的民族魂。
1938年9月12日,奉命驰援富金山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三旅进抵峡口时,得知富金山已失守,立即抢占鹰嘴山、晏家山等制高点,沿山脊构筑防御工事。同日,于学忠第五十一军前哨部队约一个团和刚从富金山撤出的宋希濂第七十一军第三十六师、第八十八师残部(约两个营)也抵达峡口,分别在晏家山和赵棚一带布防。这支由多支残部仓促集结的防线,面对日军两个装备精良的精锐师团和数倍于己的如潮水般猛攻,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
战事的具体情况,在中日双方后来的记载中得到了印证——
9月13日黄昏,日军第十六师团、第十三师团经固始县武庙、方集进入商城县姜棚、卜店一带。14日晨,日军在飞机轰炸和重炮掩护下,向峡口发起首次大规模进攻。守军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以轻武器和手榴弹顽强抵抗,击退日军多次冲锋。日军进攻受阻后,在姜棚、卜店一带架设19门重炮和六〇炮,对守军阵地实施猛烈轰击,同时出动飞机轮番轰炸峡口两侧山顶,整个峡谷浓烟弥漫,爆炸声震耳欲聋。尽管如此,日军当天的进攻仍未能突破我军防线。
15日上午,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从固始县樟柏岭、方集赶来增援,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再次强攻峡口。下午,日军改变战术,兵分三路:中路继续正面强攻;左翼从二道河、四顾墩迂回至何店;右翼从赵棚、王集转向商城县城,企图对峡口守军形成钳形包围。面对三面受敌的险境,守军官兵义无反顾,鏖战数小时,阵地几度易手。
入夜后,日军乘雨雾掩护逼近山顶阵地,守军弹药耗尽,与敌展开惨烈的白刃战。据参战老兵回忆,官兵们头裹毛巾,胳膊系白布条作为识别标记,在数里长的山谷中与日军肉搏拼杀,喊杀声震天动地,对决持续整夜,山谷“笼罩在铁与血的火海之中”,成为整个战役中最为悲壮的一幕。
16日拂晓,伤亡惨重的守军奉命向商城达权店、新县沙窝一线撤退,继续据守大别山要隘。当天上午10时许,日军占领商城县城。峡口阻击战历时3天,以中国军队战略撤退告终,但成功迟滞了日军西进步伐,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青山忠骨:从“万老坟”到忠烈墓
“峡口战役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熊伟生介绍,日军伤亡惨重,尸体皆在战场附近焚化。中国军队方面,据《新华日报》1938年9月17日报道:“犯方家集之敌,有一部已被我军诱至商城县东四十里之峡口。该地山峦重叠,羊肠鸟道,我步炮兵正在险峻之山地中与敌军鏖战,情况异常激烈。”战后统计显示,中国军队伤亡官兵7840余人,因战事紧急,大量阵亡将士遗尸山野。
1939年春,在商城县观音山道长曾老好人的倡导下,峡口周围民众自发上山收殓烈士遗骨。经过数月艰辛工作,共收拾完整遗骨1878具,残缺尸骸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忠骸被集中安葬于峡口凉亭路东侧山腰(一说公路南山之腰),堆成一座高9米、占地240平方米的巨大坟冢,墓前竖立“陆军阵亡忠烈之墓”碑,民间俗称“万人坟”或“万老坟”。
1944年,当地乡绅民众再度捐资修缮墓冢,修筑拜台,并重立“中央陆军抗战阵亡将士忠烈墓”碑。这座近两米高的石碑铭文记述道:“戊寅年秋七月下浣,我国陆军与敌鏖战于峡口石门,喊声震天,坚抗数日,死亡无算,尸填青山峡谷,血流沟洞之涧……忠魂烈骨,抬埋于此地,名曰:忠烈墓。又恐年久湮没,因是募资相助,刊立碑志,以垂永远云尔。”墓西侧还修建了祭祠,供春秋两季祭祀之用。
这场战役留下的“万老坟”,如今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恒纪念:从民间祭扫到文物保护
“这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民族记忆。”在峡口“万老坟”纪念广场前,李集乡峡口村党支部书记周其亮激动地说,“一座忠烈墓,一段抗日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事实上,80多年来,“万老坟”早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抗战记忆载体和精神象征。每逢春节、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一、十月初一庙会期间,商城及周边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祭扫。祭奠者多为与牺牲将士无亲无故的普通百姓,他们用最朴素、最传统的方式表达对抗日将士的崇敬之情。
“每逢春节、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一和十月初一,祭奠的纸灰和鞭炮碎屑在石阶上层层堆积,甚至将台阶和墓碑都炸出了裂痕。”守墓人杨远江望着这场景,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刻在血脉里的民心啊!”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积极引导百姓文明扫墓的同时,加强了对这一抗战遗址的保护和修缮。2014年,李集乡政府争取民政专项资金120万元,对忠烈墓进行全面整修:墓冢饰以汉白玉,新建纪念碑、英雄群雕、陈列馆、纪念广场和纪念亭等设施。整修后的墓园“圆冢高耸,青山叠翠,松柏簇拥,生机盎然”,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此同时,峡口村的红色资源也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自2018年起,村“两委”盘活集体资产,将原林茶场出租给河南樱山源果木种植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种将抗战记忆与当代发展相结合的模式,让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是啊,虽已过去八十余载,但商城峡口战役中那些“尸填青山峡谷,血流沟洞之涧”的壮烈场景不应被遗忘!“万老坟”不仅是一座物理存在的墓冢,更是一座精神丰碑,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这种为国家、民族舍生忘死的抗战精神,将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记者手记
从“万老坟”看民间记忆的力量
向炜
青山不语,忠魂长眠。商城峡口的“万老坟”静静矗立八十余载,这座埋葬着1878位抗日将士的坟冢,早已超越简单的墓葬意义,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鲜活载体。
每逢清明,素不相识的民众自发前来祭扫,纸灰铺满石阶,红鸡蛋摆满坟前。这种跨越血缘的祭奠,正是民间记忆最动人的表达——英雄不该被遗忘,历史必须被铭记。
“万老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完全由民间力量塑造并传承。1939年,观音山道士倡导收殓抗日将士遗骨,乡民们耗时数月将1878具忠骸安葬于山腰。没有官方命令,只有朴素的道义担当。
此后80多年,当地百姓始终以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这段记忆:春节、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一的庙会、十月初一的祭扫,代代相传的抗战故事……这些民间仪式构成了对历史印记的坚定传承。
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记忆载体。当整修一新的墓园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当年轻人在群雕墙前驻足沉思,“万老坟”就完成了从地方记忆向国家记忆的升华。“万老坟”提醒我们,抗战胜利既有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坚守与传承。
一座坟冢,万千忠魂。商城百姓用香火延续的记忆,正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诠释——历史从不会真正沉睡,只要有人记得,英雄就永远活着。这种源自民间的纪念,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量。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