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一把军号的五代回响——抗日英烈孔庆同家族的八秩守望

2025-08-04 11:03:54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印记.png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周涛

晨光熹微,松柏静立。

7月14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65岁的孔凤霞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子,肃立于爷爷孔庆同烈士墓前。

孔1.jpg

孔家三代人肃立孔庆同烈士墓前

10岁的高晟博庄重地捧着一把旧军号。黄铜号身,光泽沉静。孩子腰板挺直如小白杨,清澈的童音穿透陵园的静谧:“高祖父,我听见您的号声啦!”

孔凤霞轻放白菊,泪光模糊中,三个时空无声叠印:1942年爷爷血染冀中、2015年父亲跪吻故土、此刻孙子的童声回应。一场跨世纪的守望,在松涛声中,如长卷铺展……

孔2.jpg

孔庆同烈士墓前摆放的军号与花束

1942·血色绝唱:号裂长空

1942年,深秋。河北省河间县,左家庄的高粱地,朝霞如锦。

30岁的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孔庆同,身陷重围。身后,战友们刚撕开一道口子;身前,日军的刺刀已闪着寒光逼近。他将最后两颗手榴弹,塞进染血的腰带。

孔3.jpg

抗日英烈孔庆同画像

“嘀嘀嗒!”骤然间,一声嘹亮、决绝的冲锋号撕裂硝烟!日军指挥官惊惶嘶吼:“夺下那把军号!”如潮的敌人扑来。千钧一发之际,孔庆同拉响了手榴弹。火光冲天!巨响震彻原野。那把跟随他转战南北15载的黄铜军号腾空而起,划出一道刺目弧线,坠入浸血的土地。

这把军号见证了少年孔庆同的觉醒。1927年,土地革命的红色风暴席卷大别山,15岁的光山放牛娃孔庆同毅然加入农民赤卫队。后随队伍编入红二十五军,担任司号员。长征途中,他屡建战功,成长为营级指挥员,但始终号不离身,他总说“军号一响,魂都定了”。抗战爆发,他受中共北方局派遣,潜入天津、冀东,化装成卖木梳的货郎,在敌后暗夜中播撒火种。1937年12月,他在茅山诸乐寺吹响军号,宣告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支队诞生。从冀东转战平西、晋察冀,再到冀中平原,他是让敌人胆寒的“号角司令”。此刻,号角化作他生命的休止符,却奏响了永不消逝的精神强音……

孔4.jpg

孔庆同烈士证明书

300公里外,丰润县何家峪,2岁的孔九龄正在玩泥巴。这个黄昏的惊雷,他懵懂不知。更不知道,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将与父亲的英名和那片名叫“光山”的故土,展开一场长达70余年的漫长丈量。

2015·古稀归途:泪洒故土

2015年11月3日,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龙塘村孔湾组。阳光微暖,空气里弥漫着故土的气息。

75岁的孔九龄,双手颤抖,翻开那本泛黄厚重的《孔氏族谱》。指尖带着朝圣般的虔诚,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三个并列的名字:“庆能 庆同 庆忠”。

孔5.jpg

孔氏族谱上清晰可见孔庆同的名字

“爸……家……找到了。”老人声音哽住,肩膀微微耸动。身后的大女儿孔凤霞,泪水无声滑落,望向不远处的大别山——这里的山梁草木,也曾是少年孔庆同眼中的风景。

这条归乡路,跋涉了73年。

“河南光山”,从小就被孔九龄烙在心上,但具体乡村未知。父亲牺牲1年后,通信员白云生辗转寻到何家峪,母子才知噩耗。新中国成立后,白云生接他去唐山市凤凰山干部子弟学校读书。成人、工作、成家。可故乡和亲人,像心底的缺口。

孔6.jpg

1961年,孔九龄和妻子带着不满2岁的孔凤霞为父亲扫墓

80年代,河间县筹建烈士碑,专程派人赴光山寻访半月,未果;新世纪,他跑遍唐山的菜市场,打听河南孔姓老乡,无着。带父亲回家,成了他最大的念想。

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抗日英烈名录,孔庆同位列其中。孔九龄老泪纵横:“爸!国家记得您……可我……我还没能带您回家啊!”

孔7.jpg

2015年,《信阳日报》刊登孔九龄寻亲相关报道

相关链接>>“我们终于找到家了!”——著名抗战英烈孔庆同亲属寻亲记

转机出现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河北“寻亲使者”张红琢、信阳日报社以及新县、光山有关部门历时近4个月的合力寻找下,根,终于找到了——孔庆同烈士的家乡,就在光山县文殊乡龙塘村孔湾组!

“认亲那天,天没亮父亲就催着动身。”孔凤霞回忆,十几个小时车程,父亲望着窗外,眼睛很亮。他们将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带回的一捧黄土,轻轻撒入孔家祖坟,“父亲跪在那里,额头抵着新土,久久不起……那一刻,漂泊的灵魂,才真正找到了安放之处。”

孔8、.jpg

2015年11月3日,花山寨长征文化公园,孔九龄换上了红军装

夕阳染红“花山寨”——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孔九龄换上红军装拍照。山风吹动他的白发,像父亲当年出征前的抚摸。在鄂豫皖苏区烈士光山纪念碑前,面对“孔庆同”的名字,他深深鞠躬。

孔9.jpg

孔九龄和女儿在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光山纪念碑前指认父亲的名字

2019年,带着夙愿已偿的平静,孔九龄走了。

“临走前,父亲抓着我的手。”孔凤霞泪目,“他说,‘凤霞,带孩子们……常去看爷爷……根在光山,在大别山……’”

光山电视台对2015年孔九龄回光山寻亲的报道

2025·四代守望:号声回荡

“那次寻根,我才懂父亲。”唐山家中,孔凤霞翻着相册。一张照片里,换上红军装的父亲站在花山寨前,笑容舒展如归家孩童。“我们找到了根:血脉的根在孔湾,精神的根,在这片红土地。”

孔10.jpg

孔凤霞为其孙子讲述孔庆同烈士的故事

这根,在心里,早已深扎。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个惊魂之夜。孔九龄刚从瓦砾堆里拼命扒出三个女儿,就听见邻居的呼救声。没有丝毫犹豫,他转身冲向摇摇欲坠的废墟,用磨出血的双手,一块砖头一块石头地扒呀扒……整整两个小时,硬是将邻居从死神手中抢回。返回找被埋的二女儿时,余震的闷响就在头顶,所幸有惊无险。“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爷爷为何在绝境中吹响军号,父亲为何在生死关头先救他人。”孔凤霞说,“孔家人,危难时,心总向着别人。”

这心性,也在平常日子里闪光。

孔11.jpg

2010年,孔九龄夫妇带着4个女儿为父亲扫墓

孔九龄在陶瓷厂干了一辈子。日子紧巴时,拆解废弃下脚料补贴家用,也绝不麻烦组织。“国家养大我,够了。”红色血脉流淌在后辈身上:重外孙高健在岗位上连续五年受嘉奖;重外孙女王品辉在大学就入了党。“遇到难关,熬到深夜,耳边像有太姥爷的号声……”王品辉说,“就觉得,能过去。”

退休后的孔凤霞有了新使命。带孙子时,爷爷的故事是最好的启蒙。小孙子听了高祖父的故事,就对一把长辈送的小军号爱不释手。她也更致力于研究、传播红色文化,打理公众号,笔耕不辍。她写爷爷浴血奋战,写父亲半生寻根,写家族守望传承。方寸屏幕间,那染血的号声,在更多人的心头荡起涟漪。一条条真挚的留言和私信,让她确信:“这军号,不仅属于孔家,它照亮了更多寻找精神坐标的心灵。”

永恒·号魂不灭:永耀复兴

岁月无声,英雄长眠,号角不息。

孔12.jpg

孔凤霞带着儿子、外甥女参观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内孔庆同烈士的遗物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内,孔凤霞一家常静立展柜前。孔庆同化装成货郎深入敌后时用的褡裢和武器,静静陈列。褡裢旧了,武器锈了,无言诉说着当年的艰险与智勇。每一次凝视,都是对红色基因的虔诚触碰。

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孔庆同烈士”画像前,年轻的讲解员动情讲述“号角司令”的传奇:“……那把军号,是他15岁投身革命洪流的起点,是他指挥千军万马的武器,最终,也化作了他在冀中平原上最壮烈的生命绝唱!号声所向,是信仰的灯塔、冲锋的意志,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陵园深处,松涛阵阵。孔家人的脚步,年复一年,丈量着从墓碑到心灵的距离。

孔13.jpg

孔家三代人前往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

“孔家人,年年来,风雨无阻。”陵园革命文物科负责人戚欣,见证了这份穿越时空的执着守望,“陵园,是英魂归处,更是生者与历史、与先烈进行精神对话的圣地。一个家族的念想,千千万万家族的念想,连起来,就是中华民族走过的路和要去的方向。”

80年前,一个青年把生命化作惊天号角;80年后,那声音从未消散——它融进松涛,刻进族谱,也响在重外孙深夜攻关的案头,更萦绕在小玄孙手捧军号、仰望晨曦的纯净目光里。

孔14.jpg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内,小讲解员讲解孔庆同烈士的故事

馆外,风过松林,宛如万千军号低吟。

馆内,高健在电子留言簿上,郑重地写下:“军号长鸣,家国永念!”

那把跨越战火与和平的军号,在孔家五代人精神的长征路上,低徊,激荡,永恒回响……

记者手记

军号长鸣处

时秀敏

踏上华北大地,从唐山到石家庄,采访本仿佛有了重量。孔家五代人与军号的故事,非墨染纸,乃血淬钢。这重量,是历史深处撕裂硝烟的号声,更是一个家族80年如一日的精神攀登。

军号,是孔家5代人共通的生命密码。

10年前,我全程参与了为孔九龄老人寻根。他73载的执念,曾令我辗转难眠。那张他在花山寨长征文化公园身着红军装的照片,笑容舒展如归家赤子。他摩挲族谱上“庆同”二字时的欣喜,他额头抵住祖坟新土时的激动,无声诉说着一种比血缘更深沉的牵绊:人无根不立,国无魂不强。陵园黄土撒入祖坟的刹那,多年漂泊终抵精神原乡。

最震撼于精神在尘世扎根的伟力。当孔凤霞讲述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夜,孔九龄放下废墟中的二女儿,血手扒石两小时先救邻居时,我仿佛看见1942年高粱地里吹响绝命号角的孔庆同——危难时心向他人,已刻入孔家基因。而今,重孙辈案头攻坚时耳畔的号音,公众号留言里陌生灵魂的激荡,皆证此魂已燎原。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展柜前,孔庆同的旧褡裢静卧如史书。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年轻讲解员眼中灼灼之光,与高晟博捧号时的清澈目光,在玻璃上奇妙叠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文物科负责人戚欣语如钟磬:千万家族念想相连,便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

诚然!小家连国脉,微光映山河。孔家五代人的“长征”,实为中华民族精神韧性的微雕。从救亡图存的号角,到民族复兴的征程,同一种精神密码,在血脉里奔流不息。

号魂不灭,其响愈铮。

军号长鸣处,即是吾辈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编辑:郑琦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