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遇小院:乡音乡情 轻诉相遇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亚云 袁野 /文
大别山腹地深处,一道青龙岭守护着80余户人家。黑片瓦、黄泥墙,村庄倒映在小池塘里,眼前亦古亦新的村落正是远近闻名的新县田铺大塆。
踩着石板路,迎着好春光,与乡遇小院相遇在时光里。踏入小院,一股浓郁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树皮做成的装饰画、鹅卵石拼接成的中国地图、松果做成的风铃,再加上多肉和鲜花的点缀,整个小院生意盎然,饱含诗意。
田铺大塆航拍。记者 徐毅恒 摄
90后夫妻扶银廷和黄新颖在小院中忙碌着,为客人冲泡咖啡、带客人参观民宿,人气十足的小院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今明两天的房间都订出去了,过了清明节,我们将迎来为期大半年的销售旺季。”扶银廷满怀激情地说。
这处颇受游客欢迎的小院藏着扶银廷和黄新颖的辛勤付出。一年前,夫妻二人接手小院后,亲手打造、布置,将大自然的众多元素搬进小院,自然古朴的小院渐成风格。“这些都是他亲手打造的,只要有空,他就去周边的山上捡一些树皮、松果,回来琢磨怎么做装饰。”黄新颖说。
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的深情,将夫妻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与田铺大塆的缘分是从2019年开始的。”扶银廷告诉记者,他曾在公司参与田铺大塆的运营工作,4年的时间里,他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虽然都是“城里人”,但婚后,夫妻二人共同决定再次回到田铺大塆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从县城回到村里,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但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热爱,也找到了非常自洽的生活。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谈及当下的生活,夫妻俩相视一笑。
2023年9月,黄新颖和扶银廷决定在村中创业,他们在田铺大塆经营起一家文创工坊,售卖新县的非遗产品和文创主题产品。这些承载着新县传统文化的产品颇受游客欢迎,夫妻二人也首次尝到了事业小成的甜蜜滋味。
乘势而上,不满一年的时间,他们就萌生了再做一个小院的想法。于是,乡遇小院应运而生。夫妻俩加班加点,赶在去年五一前将小院装饰一新,开门迎客。
他们经营的文创工坊和乡遇小院仅相隔几十米,夫妻二人在经营两处生意的同时,还经常充当向导,热情地向外地游客介绍新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他们的淳朴真诚和热情好客打动了不少游客,也让乡遇小院赢得了众多回头客的好评。
夫妻俩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袁野
共同的事业,相同的热爱和追求将夫妻二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都喜欢乡村的氛围,享受安静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也都希望能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扶银廷坦率地说,“等再攒点钱,我们还想把我们的小事业发展得更大一些。”
展望未来,他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为了将事业进行得更好,前不久,夫妻二人先后前往珠海、长沙等地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他们计划将乡遇小院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村庄。同时,他们还希望将家乡的文创特产等销往北京、武汉、郑州等地,让更多的人爱上自己的家乡。
采访札记
创业梦连着家乡情
□李亚云
扶银廷和黄新颖的创业故事,是90后一代人勇于追梦、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坚持与责任。乡遇小院不仅是一处供人休憩的避风港,更是这对年轻夫妻将创业梦与家乡情完美融合的结晶。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黄新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扶银廷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诉说着对家乡的深情。
采访过程中,记者被他们的真诚和热情所打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有人愿意放慢脚步,回到家乡,以双手筑梦,为家乡添彩,何其难能可贵。
更可贵的是,两人同频共振的事业追求仿佛是生活奏响的一曲乐章,引领着他们奔向更加幸福的未来。他们的故事,让记者更加坚信,只要有梦想,有信念,有坚持,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报晓论坛】让古镇焕发持久魅力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