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信阳·解码文旅新势能”——聚焦“1+6+N”文旅发展体系】小山村跑进“新赛道”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文/图
“很难想象一个豫南山村‘藏’着这么好的旅游项目。”3月26日,在平桥区郝堂村,群山间回荡着引擎轰鸣声,采访团记者们在大别山汽车公园的极速卡丁车赛道上感受“速度与激情”。细心的摄影记者捕捉下一个画面——一位老农在不远处笑呵呵地看着一辆辆赛车飞驰而过,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在此刻具象化。
这个多功能汽车文化营地,颠覆了大家对传统乡村游的想象。“去年国庆假期,营地每天接待游客约2000人,他们在这里可以体验极速卡丁车、地形越野车、儿童卡丁车等项目……”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创新“以车兴游、以游活业”消费新模式,丰富了游客体验,也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转过山坳,喧嚣逐渐被静谧取代。“扎染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布匹为画布、以线条为笔锋,借助绑扎与浸染的精湛技艺,让布料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图案。”在郝堂村间驿艺术空间,主理人张卫星向采访团记者讲述艺术创作的灵感。
张卫星向采访团记者介绍创作灵感。
张卫星从事植物扎染15年,曾在多个城市举办个展。3月18日,由覔社发起的“有个手艺深耕计划”首展在这里拉开帷幕。书法、雕塑、剪纸、竹编、陶艺、版画、木雕、织染等多元艺术汇聚,激活传统技艺新表达,吸引着天南海北的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参与,也为郝堂村的“八大匠”品牌注入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染坊,是平桥区在郝堂村量身定制的“八大匠”项目之一。把木匠、铁匠、篾匠、泥瓦匠、剃头匠、陶匠、裁缝匠、皮匠等匠人邀请到郝堂来,再对染坊、茶坊、酱坊、豆腐坊等进行改造提升,为游客提供观光、研学、娱乐等不同体验……新消费场景带来了更旺人气。2024年,平桥区共接待游客312.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4亿元。
傍晚的郝堂村,落日余晖伴着咖啡香。在杉居民宿旁,角堇花、紫金草花开正好,一些游客听着咖啡馆里传来的轻快歌曲品着咖啡,一些游客荡着秋千聊着天,好惬意。“原本没有太多期待,没想到来了就不想走。”游客阿莱忍不住发了一段话上传至朋友圈,“感觉就像《去有风的地方》中的大理古镇小巷子一样,恬静而舒适,这里有民宿、咖啡店和餐馆,适合爱生活的人。”
“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尊重自然环境、村庄肌理、群众意愿‘三尊重’原则,借用外部智力和现代理念激活旧的资源,走出一条原汁原味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采访团记者的追问,郝堂村党支部书记曹永根道出“出圈秘诀”。秉持休闲体验、不过度商业化的理念,现在的郝堂村打造了特色餐饮美食、特色农产品销售、非遗展示、匠人体验、文旅休闲、老字号展销和电商直播七大功能业态,同时,还提供快递物流、银行金融、民宿停车、便利商店、公共交通等各类保障服务。
暮色渐沉,行走在村中伴水街,有人在汉服体验馆前驻足欣赏传统服饰,有人在合一木舍把玩木制“小玩意儿”,有人在亿陶人陶艺馆选购陶器,有人在叶楠白桦文学馆阅读图书,还有人在村口拍照打卡、留恋一缕残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短短一句话,道出多少人心底对乡村那份深沉的眷恋。如今的郝堂,涌动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