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文明相伴更“清明”——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系列评论之一

2025-04-03 10:45:43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评论员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千百年来,清明节寄托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如何慎终追远,各地发出文明祭扫倡议,倡导科学、节俭、绿色的殡葬理念,建设文明乡风。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传承这一传统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心怀敬畏、缅怀先辈,也要注重文明祭扫、确保安全。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虽然承载着中国人的朴素情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免让人忧心:随意燃烧纸品,极易引发火灾火情,造成环境污染;散埋乱葬、大办丧事,助长攀比之风,影响乡风文明。

改变过去的殡葬习惯,不是割裂情感纽带,而是以更轻盈的方式托举深情。真正的缅怀,不在于烧多少纸钱,而在于内心的诚敬。只要心存敬意,鲜花可代替纸钱,音乐可代替鞭炮,网络遥拜可代替舟车劳顿。一篇悼文、一次安静的默哀,同样能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因为,无论是对先人的追思、对先烈的祭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重点都在一个“心”字。只要心意在,缅怀便是最真挚的。

破旧立新,祭扫形式也应与时俱进。让清明更“清明”,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探索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祭扫方式。要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积极推广网络祭扫、远程告别等在线服务。通过“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光信箱”等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文明祭扫、无火清明”,鼓励引导更多的群众选择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深入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现代载体,大力弘扬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等新风尚,才能更好地赓续文化根脉。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我们既是清明的传承者,更是文明的答卷人。让我们用更环保、更安全、更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将祭扫活动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摒弃陈规陋俗,做到一叩一拜寄哀思、一言一行讲文明,让清明的意义在传承中升华、在创新中延续。


编辑:郑琦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