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评】科普不能“离谱”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袁野
近期,不少“网红医生”将健康科普作为牟利手段,通过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直播带货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公信力,威胁群众健康权益。
如今,在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许多医务人员从诊室走向网络,把健康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然而,有些并非医生,只是培训机构的“健康顾问”。他们为了博取流量,断章取义地解读复杂问题,收割大量人气和关注。成为“网红医生”后,这些伪专家披着“科普”的外衣,在网上“夹带私货”,牟取不当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医疗行业的公信力,更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为规范医务人员网络科普行为,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旨在规范医生科普行为,消除健康科普乱象。例如,今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这是对医务人员科普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生命健康的负责。
联手出击,让伪科普“无处遁逃”。近年来,部分市民盲目追随未经科学验证的“妙方”,轻则破财无效,重则延误治疗时机,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伪科学大行其道,不仅虚耗公共医疗资源,更瓦解社会对科学共同体的基本信任,使真正科学知识的声音日益微弱。有关部门应联合执法“亮剑”,强化内容审核机制,严惩违规牟利行为,对违规账号坚决采取限流、封禁、永久禁言等措施,并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让违规者无处遁形。
当“离谱”成为刺眼的杂音,我们亟须构建一个由敬畏科学之心、严谨审核之责、权威专业之声与理性批判共同守护的科普新生态。唯如此,健康知识的传播才能回归正轨,成为公众福祉的坚实倚靠。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爱心医疗点亮生命曙光 信阳市中医院情暖五保老人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