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一批批“菜园+餐饮+文旅”的创新组合在乡村悄然兴起。这不仅是业态的物理叠加,更是一场以泥土为“纸”、蔬果为“墨”、烟火为“韵”的情感叙事革命。
在浉河区董家河镇楼畈村,共享菜园打破了游客与土地的隔阂。认领一方土地,参与春播秋收,收获的不只是新鲜食材,更是对土地脉动的切身感知。田间课堂里,孩子们沾满泥土的小手与专注的眼神,让农耕知识从课本概念变为鲜活体验。在罗山县东铺镇康店村,村两委将零散空地改造成“微菜园”“微果园”,催生出食材自产自销的共享食堂。菜园已非单纯的生产单元,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品鉴的文化符号,完成了从土地产出到情感共鸣的升华。
菜园餐厅模式的内核,在于其打破了传统农业“只问耕耘不问餐桌”的割裂,消解了城市餐饮“只见美食不问来路”的疏离。在耕种、采摘、烹饪、品尝的全流程中,消费者不再是冷漠的终端,而成为食物旅程的共同书写者。每一口鲜甜,都承载着阳光雨露的记忆与手掌的温度,这是预制菜与外卖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
当泥土沾上游客的步履,当时蔬化作舌尖的惊叹,“菜园+餐饮+文旅”已在城乡缝隙间搭建起一座以味觉记忆与劳动情感为基石的桥梁。最动人的乡村振兴,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一粒种子的萌发、一双手的劳作、一口鲜蔬的清甜之中。这片会呼吸的菜园,正以其朴素的逻辑,修复着现代性断裂的城乡肌理,让“诗与远方”生长在每一个触手可及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