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遗”风】扁担上的乡愁与流光

2025-11-05 来源:信阳日报

花挑.png

花挑舞表演现场。记者 周涛 摄

满堂喝彩声中,但见那根细长扁担如游龙般在一位姑娘腰间活泼翻飞,两侧花篮摇曳生姿,时光刹那间被抖落成一片光影……扁担上,精致花棚彩纸斑斓;两端竹篮外沿,重重叠叠的纸花仿佛把整个春天都盛载其中——这便是固始花挑舞,于豫南大地风情里扎根生长四百余载的民间舞魂。

关于花挑最初悄然萌发于固始的往事已如烟云散尽,然而邻近的商城却流传着一段风流佳话。相传清代周府与洪府为元宵争奇斗艳,各自招揽能工巧匠精心准备花灯。彼时你方唱罢我登场,《刘二姐赶会》花伞刚见,《李二嫂走娘家》花车随即炫目而出。彼此绞尽脑汁,终至灯尽才竭。正僵持间,周府少爷瞥见厨房伙计挑着菜担匆匆而过,灵光乍现!扎匠妙手造就一副精巧花挑,一名小旦担挑欢跃,左右小丑彩旦助兴,鼓乐喧天,满街轰动。待领班艺人一声高呼:“哎——花挑顺风喽——”,这神奇新灯名便伴着欢声扎进民间心底,自此每逢佳节盛会,必有花挑一舞倾城之姿。

花挑之舞,终以固始蒋集镇三人花挑舞为典范美谈:柔媚女子肩负花挑,舞步仿佛踩着风般轻盈舒展,舒展里又有端庄大方;舞姿精妙如线,一颦一笑间将男女那份欲语还休的倾慕情意细腻描摹,舞动的是土地深处最朴素的抒情诗篇。

这古老艺术并未被岁月尘封。自1956年初次改编,大胆引入男女混编并融入情节,花挑舞开始焕发新的生机;1958年二度打磨,艺术生命愈发饱满;直至1983 年第三次蜕变,年轻血液注入,服装、道具、动作、音乐全面翻新,今日我们所见的群舞气象方臻成型。正是那一年,它踏上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舞台,一举摘得三等奖荣光,地方之花终于粲然绽放于举国视野。

花挑顺风,所托岂止是四百年光阴流转?沉甸甸的竹篮里,盛着无数先辈的巧思与欢愉,盛着土地温热的呼吸与脉动。每一次扁担轻颤,每一次舞步飞扬,都是对历史虔诚地低语与拥抱。这摇曳的花影,正是我们不可复制的精神原乡——无论走出多远,总有那缕浸染着泥土芬芳的“花挑”,在岁月深处向我们深情召唤,指引归途。(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