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古村落须新“活法”

2025-11-26 来源:信阳日报

马依钒

前几天,第六批信阳市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平桥区长台关乡长台关村等38个村落获得“身份认证”。青砖黛瓦见证历史,炊烟袅袅牵动乡愁。名录的确立只是起点,如何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才是关键所在。

古村落之“活”,首在护根铸魂。信阳作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之地,村落格局、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保护古村落,绝非打造“凝固的标本”,而是要尊重善待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方式,转向精细化的“微改造”与“微更新”,既要精心修复民居、小巷等物质载体,也要挖掘整理村规民约、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保护,恰如其分打造,方能守住每一座村落的个性与底蕴。

古村落之“活”,重在赋能提效。古村落的美好前景在于“鲜活的社区”,而非“空心的景区”。一方面,原住民是古村落文化真正的承载者,质朴的生活气息是古村落生命力的源泉,要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让村民愿留下、能安居;另一方面,要引入新群体、新元素、新业态,依托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适度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乡村民宿、研学体验等产业,让老空间衍生出新价值,形成“保护—发展—更好保护”的良性循环。

古村落之“活”,贵在融脉畅流。创新是古村落永葆生机的引擎。畅通多方协同的微循环,方能探索出破立并举的新路径。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政府引导、专家献策、社会参与,更要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数字化科技手段,为古村落建立数字档案,探索开展“云游览”,拓展传播体验边界,让古村落在数字时代获得新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数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以新“活法”为古村落存形、传神、赋能,才能更好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赓续不息、薪火相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文旅时评】看见山水 聆听“脉动”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