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时评】看见山水 聆听“脉动”

2025-11-26 来源:信阳日报

周涛

近年来,从成都“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热潮,到鼓浪屿海浪鸟鸣与乐音交织、显著提升游客情感依恋的研究,都印证了特定声响与一方水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声景”,具有重塑文旅体验的巨大潜能。

长久以来,视觉主导着我们对城市的认知,那些即时鲜活的声响却在都市化浪潮中渐渐湮没。然而,“声景交响”带来的文旅体验魅力,远超单一舞台。以信阳为例:清晨鸡公山的梵呗钟声与云海低语相和,唤醒沉睡山林;南湾湖面的游船马达声与水鸟啁啾,共谱宁静乐章;夜幕下羊山小吃街的锅勺铿锵与谈笑声,交织成最“信阳”的市井风情画。它勾勒出城市“可听可漫步”的气质,邀请你驻足成为场景的一部分,将打卡升华为“打开”一座城心扉的旅程。

声景的核心价值,在于疗愈心灵、唤醒认同。环境心理学揭示,和谐的自然声能有效缓解压力、恢复注意力。信阳郝堂村的蝉鸣、溪涧轻语与老匠人编竹的窸窣声,构成“声音绿洲”让身心休憩;本土吆喝、民歌、皮影戏的锣鼓点,则敲击着“信阳人”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激发深刻的归属感。在豫南信阳,茶山采茶调、老街茶馆的豫南方言、村头河边捣衣声,都是独特声景的生动注脚。

然而,珍贵的声景面临消逝风险,保护常陷误区:或过度降噪剔除烟火气,或僵化“博物馆化”脱离生活,或流于形式大于内容的声景装置。作为文旅设计者,可以系统采集采茶歌的悠扬、老城叫卖的独特韵味、古村落晨昏的生活絮语等“听觉记忆”;可以融合天籁与策划性民乐,在湿地、街区、景区等地挖掘演绎地方戏曲、信阳民歌与历史音源;还可以借信阳小院、民宿等平台,打造茶香袅袅、古建风貌、灯光氛围等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打卡点……总之,要从“降噪者”蜕变为“声景设计师”与“声音策展人”。

城市的未来,不止于可看的“山水信阳”,更在于可听的“声生不息”。我们不妨多考虑解码城市声音,让市民及游客找到更多能被听见、被回应、被深刻记忆的地方,让“山水信阳”不仅在眼中铺展,更在耳畔奏响一曲独特而动人的城市交响。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