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罗小院外景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文/图
在信阳,青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角。青创合伙人计划的成功,离不开一群有理想、有创意的青年主理人。通过青创合伙人计划,信阳的青年创业者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文创产品到乡村旅游,从农产品加工到数字文创,信阳的青年正用创新书写着城市的未来。近日,记者联系到3位创业者,见证他们以文化创意为笔、以青年活力为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青春故事。
传统文化有了新活力
飞飞工作室主理人 李飞飞/口述
我是一名80后非遗传承人。我的工作室位于浉河区董家河镇,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院。我从小就对传统艺术充满兴趣。大学期间,我第一次接触到掐丝珐琅彩画,就被它的绚丽色彩和精湛工艺深深吸引。从此,我踏上了传承与发扬这门技艺的道路。然而,这条路并不容易。最难的点,在于如何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
我的工作室不大,但承载着我的梦想。我创作了《哪吒与敖丙》《魔家四将》等作品,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门古老技艺。说到青年创业,我认为非遗传承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年轻人有创新思维,有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目前,我教过的学员有几百名,年龄从6岁到60岁不等。我认为,非遗技艺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应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周边的村民,让他们也可以运用巧手创造经济效益。古老的文化可以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传统技艺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作为青年创业者,我们既要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又要赋予它新的活力。
山水“泡”进一杯茶里
豫茗茶庄园主理人 周向运/口述
打理豫茗茶庄园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青年创业,光有热情不够,更要有胆识。我们想做的,是把茶意与好山好水,酿成一首田园诗,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春夏季节,茶园最是蓬勃。我常带着客人穿行在翠绿的茶垄间,登上览胜亭,千亩茶山尽收眼底。这里的生态是我们的根基,但创业不能只守老本行。庄园里,我们引入了自动化、环保的茶叶生产线,精加工车间年产能上万斤,智能红茶生产线年产能稳定达到5万斤。
以“信阳小院”模式经营茶庄园,是我们的创新之举。在“不窥园”,城里人可以触摸田园。品茶室落地窗外山水如画,一杯毛尖在手,真的是把山水泡进了茶汤。楼上29间茶文化主题房间,配上智能家居,推窗见茶,卧听泉声,这份诗意体验成为旺季“一房难求”的吸引力。我特别有感触:青年创业的根,要扎在乡土里;青年创业的魂,在于用创新激活传统。这片山水茶园,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以我们这代人的方式,在城乡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唤醒人们对乡土、对文化最本真的连接。
老宅“唤醒”城乡对话
觅罗小院主理人 小甘/口述
我的觅罗小院取名“觅罗”,就是想寻觅罗山最本真的风土人情,也探寻我们这代年轻人能为家乡“做点什么”的答案。当初决定创业,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觉得,青年创业,眼光既要向外看新潮,更要向内扎根乡土。罗山县尤店乡钓鱼台村是“孟宗哭竹”“孟嘉垂钓”这些孝廉故事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却像沉睡的宝藏。我想把老宅子改造一下,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的诗意,也让村民看到老房子的新价值。
小院分前后院。前院荷塘边挂满花纸伞,帐篷下村民们时常在这里唠家常;后院有流水、绿植、书籍,还有非遗皮影、老放映机,每个角落都藏着故事。深度结合咖啡简餐、非遗展示和亲子农耕,小院成了多元空间。试运营的几个月来,人流量超出了我的预期。有来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有带孩子来研学的,有晚上来看露天红色电影的村民,也有专程来喝杯“乡土咖啡”配萝卜饭的游客。
我认为,青年创业的价值,在于用创新的方式激活沉睡的资源,让文化真正“活”在当下,让“主客共享”不是口号,而是热气腾腾的生活。以后,我想更深入地优化这个“共享空间”,让周边阿姨们能参与咖啡制作、非遗传承,把村里的板栗、萝卜变成特色产品,让觅罗小院不仅是一处栖月听风的诗意空间,更能实实在在带动就业、助农增收。我相信,当老宅会“呼吸”,乡村的生机,自然就来了。
记者感言
用青春转译故乡的价值
周涛
在信阳青年主理人的创业版图上,一种超越商业价值的新叙事正在生成。他们以文化为底色,挥动创新的“译笔”,将厚重的乡土记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现代语言,悄然重构着城乡关系的“深层密码”。
掐丝珐琅彩画从古老纹样中涅槃重生,它不再是被供奉的遗产,而是化作活力形象,叩开年轻一代的心扉;茶山上的“信阳小院”更将一杯毛尖酿成流淌的山水诗行,让物理空间承载起精神维度。觅罗小院通过活化老宅的时光沉淀,让孝廉故事与皮影戏在咖啡香里重新焕发生机……青年创业者如同技艺精湛的译者,把传统文化的幽深古意,转化为当代生活的美学体验,使沉默的乡村文脉焕发新生机。
几位主理人共持的信念是“让故乡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乡村振兴的核心不仅在于经济提升,更在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与价值重构。当故乡被重新解读,当沉睡的文脉被年轻的心灵激活,城乡之间那道无形的墙便自然消融,乡村才真正成为每个人心中那方值得奔赴的诗意原乡——一个因青年创造而持续焕发魅力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