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自7月以来,各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禀赋,精心烹制特色消夏“大餐”。层出不穷的创新举措,不仅有效激活了蛰伏的消费潜能,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之道。如今的避暑游,已从单纯的资源利用,跃升为融合文化浸润、康养体验、体育活力的复合型产业生态,为区域经济注入清凉新动能。
长白山突破“冬季限定”思维,依托生态优势,打造“避暑+山地运动+研学+度假”场景,实现四季常青运营转型;北戴河则深耕文化体验,在传统海滨避暑功能之上植入艺术小镇、非遗工坊,让游客亲手体验染织技艺,使清凉与人文深度交织……在“清凉经济”的浪潮中,长白山与北戴河等地的创新实践成为标杆,其成功的“密码”在于以生态资源为底气,通过文化赋能、场景创新,将单纯的气候优势转化为沉浸式、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体验,让“清凉”承载起更丰富的价值内涵。
放眼全国,许多地区对“凉爽”资源转化浅尝辄止,“避暑+”链条延伸不足:某些项目陷入同质化竞争,漂流、露营等内容趋同,缺乏文化内核与独特记忆点;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康养旅居服务配套不足,医疗保障、长期居住便利性仍待提升;而骤增客流下的安全预案与应急能力,尤其在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亦成挑战。
避暑游从“卖清凉”向“卖体验”的跃迁,实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演绎。笔者认为,我们要构建“体验驱动”新范式,需深挖“避暑+”潜能:一是要以差异化场景破局同质竞争,塑造独特避暑文化氛围;二是要推动资源向产品的高价值转化,将好气候与小院、民宿等特色业态结合,让“空气”成为溢价载体;三是要深耕细分市场,精准服务,如为“银发族”构建整合森林康养、温泉疗愈、健康管理的旅居体系。同时,我们还要强化科技赋能与智慧管理,优化客流调控、安全预警及个性化服务响应能力。当“气候舒适区”叠加深度文化浸润与创新业态体验,避暑经济方能超越季节限制,以高质量供给点燃持久文旅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