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产业活水浇灌乡村沃土

2025-04-29 来源:信阳日报

李浩

一根扁担能挑起两筐果实,但把两筐果实变成产业链,就能成为撬动乡村经济腾飞的杠杆,用产业活水浇灌乡村沃土,点绿成金,沃野生财。

给乡村插上“产业之翼”,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吹拂大别山麓,信阳坐拥“鱼米茶乡”的天然禀赋,毛尖的清香氤氲千年,弱筋小麦的麦浪翻涌成金,粮食产量稳定在115亿斤以上,小麦播种面积近470万亩,弱筋小麦发展到275万亩,是茅台、五粮液等中高端酒企的优质原料供应基地。这里每寸土地都在诉说,发展农业产业,信阳有山水馈赠的底气,更有物产丰饶的资本。

诚然,“靠山吃山”的智慧,在信阳化作生动实践:浉河区茶农将毛尖变“金叶”,延伸出茶食品、茶文创的产业链;固始鹅块走出农家灶台,成为预制菜产业的“当家花旦”;13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让全省实现“吃虾自由”。这些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立足资源禀赋的精准发力,是紧贴市场需求生长出的产业藤蔓。

像种庄稼一样,乡村产业同样需要全周期、全链条悉心培育。借着河南省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和预制菜产业和酸辣粉产业联盟相继成立的“东风”,我市红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乘势而起。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品要打开市场,有时确实需要一个类似的“风口”。但从长期看,做好乡村产业增值这篇大文章,更需要“文火慢炖”,急不得也慢不得。

如何用“文火”,让乡村产业增值?一方面,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质量水平和品牌价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化、标准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筑牢品种、品质、品牌的“地基”,在创新中谋发展、优环境,乡村产业发展才能衍生出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乡村产业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去融合发展新业态,要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从坐等市场转向主动作为;要通过发展农文旅融合,打破各类业态界限,不断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把乡村的优势保护好、利用好,加快理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乡村产业定会越来越兴旺。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