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时下,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在转变,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愈发强烈,旅游成为他们丰富晚年生活的一种选择。近年来,老年群体不再囿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模式,而是追求兼具文化深度、健康价值和情感满足的新型旅游方式。银发旅游的发展,交织着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的双重变奏。
现实生活中,有的老人喜欢探寻古老遗迹背后的故事,有的老人向往山水之间的惬意,还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追求更个性化、专属化的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从业者,注定将被市场“淘汰”。此外,在交通出行方面,有些地方火车、汽车座位空间狭窄,车站内标识复杂、步行距离长,给老人们带来困扰;景区设施方面,有的景区道路崎岖、台阶过高,山区坡度大易滑倒,休息区座椅不足导致老人长时间站立……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挑战;同样,对于“银发文旅”的发展也是挑战。
发展“银发文旅”,我们不妨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云南腾冲的温泉疗愈基地、广西巴马的长寿养生村落等新兴旅居地将闲置农房转化为适老化度假空间;某知名旅行社推出“古韵探寻专列”,独创历史文化导师、健康管理师、摄影指导师“三师随行”模式,既满足老年人知识获取需求,又保障了他们的安全,更通过影像记录创造情感价值;浙江某5A景区设立“银发服务站”,配备带有AED急救设备的观光车、放大镜版导览图、可调节步速的智能手环,这些细节设计使老年游客安全感提升……
笔者认为,城乡要素的创造性重组启示我们,老年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是演变为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代际交流的社会工程;精细化服务创新启示我们,老年旅游的提质升级,需要从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定制跃迁,从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转型。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着人生阅历行走山川,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而是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生态保护的监督者、服务质量的评价者。希望政策制定者、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在安全保障、产品创新、权益维护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让“夕阳红”在新时代文旅画卷中绽放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