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遗”风】一副花篮半台戏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在豫南商城县一片俯仰可见的丘陵褶皱里,寻常农家院落或晒谷场,有时会呈现奇特光景:不见高台华彩,只划出一圈黄土地作舞台,铜锣一响,老艺人就踩着鼓点开唱了。那便是花篮戏——“地扑笼子”的戏,它依着土地的本色自在生长,也靠着土地的养分根脉延绵。

2025年商城县“咱村有戏”戏曲文化活动。张燕平 摄
花篮戏名字朴实可爱,源于其表演的轻盈:一副竹篮子就能盛下所有行头,挑得起整台戏的家当。人们也叫它“地扑笼子”,皆因舞台只需以树枝或粉笔就地一划,大地便是天然戏台。它根系花鼓灯班,常在年节灯会时踏歌而来,又被称为“花鼓灯”“灯扭子戏”。从《闹书馆》《蓝桥会》这类二小、三小戏的清新烟火,到《大保国》《斩黄袍》的袍带风云,乃至《薛凤英》《换太子》的连台连本,这小小“花篮”里,竟装下了130余种人间世相。
没有丝竹管弦喧宾夺主,花篮戏的魂魄在唱腔和锣鼓里震荡。唱、帮、打,三样如藤蔓缠绕,生出独特韵味。有“苦咳子”的悲凉婉转,有“平咳子”的舒朗流畅,有“古咳子”的顿挫苍劲——板腔体构架起故事脊梁;里头却又能见缝插针地插入数板、插科打诨、戏谑问答。单曲小调如“汉阳调”“彩调”“卖线调”,多为一戏一曲,似朴素俚歌,那民歌底色被戏剧性点染得活色生香。最妙处恰在它的“活”:台上艺人唱到酣时,或舞或答,口吻亲切如话家常,“苦捻子”“半哭捻子”一类的悲调也如散落田野的野调野腔。乡间妇孺都听得明明白白,唱词随着鼓点一起嵌进泥土里。
花篮戏,这生于土、长于土的民间艺术,虽无华丽外衣,却以一副花篮为乾坤,盛下了商城山川的灵气与乡民炽热的情感。它扎根于田埂地头的生命力,是锣鼓点般粗粝又真实的乡土脉动。在锣鼓停歇后,故事仍如细流般在平仄起伏的唱腔中流进人心深处,默默滋养着一方水土的魂魄——这声音比金玉更沉,比尘土更轻,是土地本身在浅唱低吟。(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暖阳漫洒鸡公山!万国建筑嵌山间,每一步都是油画里的绚烂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