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蕾/文 唐丰 华祯/图
雨后的固始县西九华山总是给人一种云雾缭绕、朦胧缥缈的美感。循着蜿蜒山径深入,见到经过雨水冲刷后的妙高茶园,泥土的清新裹挟着茶叶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襟怀俱畅。茶垄间,已入古稀之年的陈占新正弯腰查看每片嫩芽的舒展弧度。在每个采茶季的清晨,他都要把这青翠仔细翻阅。
和自小闻着信阳毛尖茶香气长大的茶乡人不同,陈占新在不惑之年才通过本地茶人接触茶叶。“茶似人生,几经沉浮,却能在水中舒展,沉淀出澄明之境,喝一口不苦不涩,唇齿留香。”陈占新告诉记者,正是信阳毛尖优越的品质,让他义无反顾投入制茶的熔炉,将业余时间全部贡献给制茶,从零开始学习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
“刚开始学炒茶的时候就站在师傅身边看,看青叶长啥样,看成品茶叶的条形咋样才算品相好,然后才一步步尝试着学炒茶。”求知若渴的眼神战胜了大龄学炒茶的尴尬,经过十余年的沉淀,陈占新把炒茶从业余兴趣爱好变成了铁锅里白毫披身的茶叶,完成了从初出茅庐的“大龄学徒”到“专业制茶能手”的进阶。
2006年,固始七岭茶场改组河南省妙高茶业有限公司,此时,已经50多岁的陈占新担起重任,出任厂长和总制茶师,负责茶叶种植和生产。“毕竟前十几年只是自己学、自己炒,但是担任总制茶师要对整个茶场出品的茶叶负责,责任重大。”尽管妙高茶园因海拔高、气候湿润、常年云雾缭绕等优势,孕育出的信阳毛尖品质较高,但陈占新丝毫不敢松懈,每道工序都亲自把关,直到茶叶成形,香气散出,才如释重负。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不能丢的老手艺。”陈占新认为手工制茶不仅仅是为了生产,更重要的是将传统制茶技艺作为一种印记和文化传承下去,他将妙高传统手工炒茶坊作为传承文化的媒介,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通过“传帮带”组成了5人的核心炒茶团队,“手工制茶的精髓在于执着和坚守,要掌握什么火候能够杀青得刚刚好,什么力度才能揉捻出条形好看的干茶,这些都要通过一点点的尝试才能掌握,急不得。”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复盘,一次次找出问题、一次次精益求精,在无数次揉捻、捋条中,陈占新炒制出了外形美观、条索紧细的信阳毛尖茶,冲泡出来的茶叶嫩绿油润,茶汤明亮、香气醇厚,喝一口更是后味甘甜。
“信阳毛尖茶的制作不是闭门造车,所以,守正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创新。”妙高传统手工炒茶坊的茶香还未散去,旁边的现代化信阳毛尖茶生产车间已经机械嗡鸣,陈占新说,“整个车间可以实现信阳毛尖茶从杀青到拣剔的全过程。但机械炒制的同时,我坚持手动控温,根据青叶的大小、品质、种类等,调整适合的杀青、炒制、烘焙温度,让茶叶更加‘形秀、色翠、香高、味鲜’。”
守一片匠心,制一杯好茶。如今,从采茶品茶到茶旅融合,茶叶市场的发展愈发广阔,闻香而来的茶客也络绎不绝,陈占新也完成了从“专业制茶高手”到“中国制茶大师”的蜕变,但他依然每天早上7时准时出现在茶园和茶厂,来看茶、炒茶。
“茶叶贯穿了我的人生长河,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周围村民通过一片片叶子富起来,见证了茶旅融合一天天旺起来。”布满老茧的手捧起一抔刚炒好的茶叶,远处传来游人嬉闹的笑声,陈占新笑着说,“茶叶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会继续将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播下去,用双手、用匠心让更多人品出信阳毛尖茶的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