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 奋力实现”两个更好“】河湖治理的“息县样板”

2020-05-29 来源:信阳日报

息县新貌  尹波摄.jpg

息县新貌  尹波 摄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周涛

清晨,龙湖畔。晓雾初开,碧波流转,鱼翔浅底,鸟语花香。氤氲的水汽、戏水的鸳鸯、晨练的人们,刚刚苏醒的城市从这里走向喧嚣……

傍晚,淮河边。清水碧连天,沙滩交相连,郁郁葱葱的生态廊道一路绵延。远处夕阳下,全长1.59公里、贯通濮公山风景区和息县县城的渡淮大桥壮观大气、车流不息。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水库、一处处湖泊呈现出的靓丽容颜,正改变着息县这座千年古城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20个市县受到表彰,息县榜上有名,成为河南省唯一,并获得国务院奖励资金1000万元。

喜讯传来,人们不禁发问:从“河长制”到“河长治”,从无序开采到规范管理,从“龙须沟”到“生态河”,息县靠什么绘就了水清河畅的生态画卷?

解密河湖治理的“息县样板”,唯有走进息县。

微信图片_20200529091801.png

滨水宜居龙湖畔

抓顶层设计

实现河长网络全覆盖,高位推进成合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历史上,息县是名副其实的水乡。2009年至今,淮河息县段陆续保护性挖掘了6艘夏代至春秋时期的独木舟,被列入国宝档案,息县因此被誉为“独木舟之乡”。濮山送青,淮水环碧,阅古历今,可见一斑。

千百年来,水润息壤,物阜粮丰。千里淮河卧枕息县臂弯,境内干流全长75公里。淮河重要支流竹竿河、闾河、澺河、泥河、清水河等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多达21条,19座小水库、3座中型水闸点缀其间,1.2万处沟塘堰坝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水韵息县”。

然而,曾几何时,息县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一道绕不开的发展难题:新老水问题交错交织,一些河流污染、河道干涸、乱采滥挖、水体萎缩,水生态频频亮起“红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要求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推进河长制湖长制。 

“息县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河湖管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跨区域,情况复杂。治理河湖必须高位推进,一竿子插到底!”息县县委书记金平铿锵的话语如重擂敲响鼓,吹响了全县推行河长制的号角。

战鼓催人,风生水起。金平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担任县级第一总河长,县长袁钢担任县级总河长。“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责任层层压实,形成河湖管理保护的合力。

“我们构建了全覆盖‘河长制’体系,无论是重点河流,还是小河小溪都有责任明确的‘河长’,可以说每条河流都有‘大管家’。”息县县政府党组成员、副总河长贾设告诉记者,息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体系,共设县级河长9人,乡级河长72人,村级河长236人。并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对农村塘堰、沟渠,以村为单位,设立小微水体村级河长295人,实现河长网络全覆盖。

河长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息县对各级河长设立公示牌,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监督。明确规定,县级河长每月巡河不少于1次,乡级河长每旬巡河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于1次。

在金平工作日志里,巡河成为常态。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驻村蹲点,他都要到附近的河道走一走,看一看。近两年,他巡河次数在80次以上。

袁钢暗访竹竿河息县八里岔乡莲花村河段假装偷砂的故事在息县传为佳话。因为工作人员麻痹大意未被发现,7人受到通报批评,从而开启了一场河道采砂执法监管纪律作风整顿。

在“河长制”的实践中,息县组建了全覆盖专职机构,设立河长制办公室,落实专职人员、经费、设备和办公场所,承担河长制日常事务工作。还严明奖惩,将河长制年度考核结果纳入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奖惩范围,与干部选拔使用挂钩。同时,全覆盖的管理巡河保洁员坚守阵地,实现了河库管理保洁常态化。

5月18日,在清水河畔,息县谯楼街道工区路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明忠一大早就去河边“遛了个弯”。只见他掏出手机这儿照照、那儿拍拍,随后把照片发到一个工作群里。

“我不是晨练,也不是‘晒美景’,而是在巡河。”杨明忠笑着说,作为清水河村级河长,这是他的“工作”。

而在河对岸,65岁的河道保洁员唐正国手提垃圾袋,正在对河岸草坪上掉落的垃圾进行清理。“从清河桥北到冯岗段1公里多的河段,都是我的责任区。我每天要来回巡河4次,主要是卫生保洁,看护水利设施,还要制止河道取土。”

在息县,像唐正国这样的河道保洁员共有704人。

“河长上岗,水质变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息县人真切地感受到身边河流的悄然变化,污染的河清澈起来,河岸绿起来也美起来……

微信图片_20200529091839.png

淮河滩上生态美

治沉疴痼疾

铁拳打击偷盗采行为,创新机制筑屏障

“过去,这大桥两边都是私人采砂场,还发生过因抢夺砂石资源的群殴事件。现在淮河干流实现全面禁采,水清了,岸绿了,淮河越来越美了!”5月20日,站在S337线入境息县的淮河桥头,息县水利局局长、河长制办公室主任陈全成指着眼前连片的生态林,感慨不已。

是啊,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河床千疮百孔,满目砂坑,沟壑不平,形如戈壁……

息县历史上采砂盛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受暴利驱使,淮河岸线一些小、多、散、乱的非法砂场“野蛮生长”,鼎盛时期有大小砂场90多个。他们无视生态、违规经营,“乱占、乱采、乱堆”的非法采砂行为,使河道地形剧变,岸坡变陡失稳,滩地出现崩退,也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保护母亲河,时不我待。

早在2012年,息县就把河道非法采砂作为影响息县发展的三大“毒瘤”之一,进行治理整顿,关闭非法砂场,严厉打击偷采盗采行为,初步遏制了无序开采河砂的局面。

2018年5月份以来,息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河道采砂治理整顿指示精神,扛稳政治责任,持续开展河道采砂治理整顿,对淮河干流和竹竿河河道全面进行清理整治。

猛药铁拳治顽疾。全县累计出动人员1万多人次、大型机械706台次;清除河道内船只261艘,平复砂堆、拆除违章建筑100多处;查处涉砂案件37起,扣押非法采砂资金850余万元……淮河干流全面禁采,所有非法砂场全部关闭。

为巩固成果,息县探索实行“河长+警长”“人防+技防”“部门+属地”的管理新机制,形成了一套用长效机制保实效、管长远的“息县模式”。

在息县水利局河长制视频监控室,淮河及其主要支流共112公里的河道尽收眼底。每公里1个的高清探头,保证了监管全覆盖、无死角。由80人组成的4个河砂监管执法中队,24小时对淮河、竹竿河分段巡查值守。

“你看,每个高清摄像头监控区域这绿色的框框就是电子围栏,一旦有人靠近,就会自动报警。所有摄像头快速浏览一遍不到一分钟。如果有人想盗采,往往还没有开始作业执法人员就已经到场。”息县水利局副局长、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王辉自豪地向记者展示。

“3月26日,庞湾社区5队有村民私自到河边挖砂,已现场处置并移交城关派出所”“4月25日,张寨村有机械盗采河砂,已现场处置并移交临河派出所”……在息县水利局办公室,一本河砂监管发现违法采砂问题处置台账一目了然。

位于淮河支流竹竿河河道的八里岔乡陈大洼砂场是息县经市水利部门批复的唯一一个采砂场。2018年10月,通过公开出让,息县城投建材贸易有限公司获得开采经营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票证、统一纳税”的“五统一”模式进行管理。

“我们利用北斗精准定位系统和手机APP监控软件,建立河砂开采源头和砂场经营场所电子围栏、监控系统和电子地磅设施,对是否超许可、超数量开采、超载超限运输等实现实时联网监控。”息县城投建材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冬告诉记者,公司对所采河砂实行“专车专线专运、定点堆放销售”,既满足了项目和民生所需,又落实了大气污染防治要求。

息县城投建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河砂仓储中心,可储存30吨河砂。  周涛摄.jpg

息县城投建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河砂仓储中心,可储存30万吨河砂。  周涛 摄

促生态修复

打造淮河生态廊道,拓宽途径绘画卷

“过去我种粮是为了温饱,现在我种树是为了环保!”在息县谯楼办事处庞湾社区,记者巧遇正在带领工人整理林下土地的全国种粮大户柳学友。2018年,他从几十里外的彭店乡张庄村来到这里种下600亩生态林,如今已绿树成荫。

庞湾是个三面环水的传统村落。全村2400多人,聚居在淮河环绕的沙洲里。沙土生金,但低洼易涝,固守着土地的乡亲收入微薄。借助息县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四水同治示范县的机遇,短短几年间,庞湾6000多亩沙土地植树造林,变身“天然氧吧”,乡村游、农家乐,方兴未艾。

行走在庞湾的淮河岸滩,水面澄碧,波光粼粼。两岸树木翠绿,林下经济作物伴着鸟语花香,长势正旺。1.8公里的香樟大道贯穿全村,一头连着淮河,一头连着正在建设的淮水湾旅游景区。

微信图片_20200529091832.png

淮河岸边植绿忙

庞湾的“蝶变”无疑是出众的,但不是唯一的。

华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魁清楚地记得,2019年春节前后,他磨破了几双鞋,硬是在3个月内,完成了淮河新铺社区段1600多亩生态廊道的植树造林任务。昔日黄沙漫飞、生态恶化的新铺黄寨砂场,披红挂绿,变身“俏模样”。

“政府出钱出力,把砂场、滩地的土地整理好,不要一分钱,交到咱手里,咱没有理由不把树种好管好!”王永魁感慨地说,“你看,这去年栽下的3公分粗的泡桐一年就长到十来公分粗了!”

如今的淮河畔,盛极一时的各式砂场销声匿迹,满目疮痍的砂坑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环保处理、平整覆土、生态修复后的大片绿地、连绵树林。

为推进河湖生态整治,息县抢抓森林河南建设机遇,采取“政府租地+公司(企业)和造林大户承包”的合作造林新模式,全力打造淮河生态廊道。

仅2019年,息县就在淮河干流沿岸500米范围内营造淮河生态廊道林2万亩、绿化河段23.3公里,沿淮滩区造林1万亩,构建带状绿色走廊,形成联系各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通道。

河道治理,根子在岸上,问题在水里。息县当政者深谙此理。

随着城市的发展,息县现有的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已经饱和。去年,息县利用原金伦造纸厂的废旧设施,投资8000万元,开工建设了第三污水处理厂。

“三污正在全力争创国际水协水处理领域的‘诺贝尔奖’,今年年底就可投入使用。处理后的中水,将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护城河。”息县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赵刚自豪地告诉记者。

同样是处理后的中水,息县第一污水处理厂除满足龙湖生态补水以外,还在城区建立了再生水加水站,24小时免费供水,满足园林绿化、道路洒水和扬尘治理所需。

污水处理后,变废为宝再利用,息县再生水加水站24小时免费向社会供水.jpg

污水处理后,变废为宝再利用,息县再生水加水站24小时免费向社会供水。周涛 摄

中水回用,变废为宝。为稳步改善河道水质,息县还扎实开展污染源排查整治,强化河道水质监测,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水口275处,对全县主要河道划分109个水质监测断面,由县生态环境部门实行指令性监测。

2019年以来,县境内淮河、竹竿河、寨河等河道水质逐步改善,稳定实现地表水Ⅲ类水及以上水质标准,生态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微信图片_20200529091843.png

三里沟变身生态河

沟渠内绿植茂盛,两岸杨柳依依,护坡干净整洁,湿地生态秀美,林间鸟鸣阵阵,行至位于谯楼街道的三里沟,墨水田园似一幅文明画卷。

“你肯定想不到,以前这可是个臭水沟,岸边有好几个养殖场,县里下大力气都给迁走了,还大手笔治理,可不都是俺老百姓的福!”居民张大爷笑逐颜开。

是啊,这是怎样的大手笔!

投资4.5亿元,实施龙湖治理工程,占地面积2800亩,水面宽阔,水质清澈,两岸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成为连接新老城区的生态景观廊道和城区的“中央生态绿洲”;

投资1.45亿元,实施塔园水系和三里沟整治工程,治理黑臭水体3600米、面积690亩,“龙须沟”变为风景带;

投资9251万元,实施闾河、澺河、泥河、清水河治理工程,防洪除涝标准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增添了一处处美丽的水上景致。

如今,淮河干流兴建又一枢纽工程、投资50.26亿元的河南省四水同治十大项目之一——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快速推进……

5月27日,一纸来自湖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的感谢信飞到了河南省、信阳市、息县三级河湖长制办公室领导的案头,感谢王辉同志在“湖北河湖长制培训网上公开课”活动中对“息县河长制的经验和体会”的分享,这一精彩的网络课程被收听、下载超过20万人次,受到广泛好评。

息县渡淮大桥  吴楠摄.jpg

息县渡淮大桥  吴楠 摄

清水永续,河湖长治。如今,从水利到利水,息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了。临淮滨水的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力描绘出“一条大河润两岸,一山一岛紧相挽,一龙一凤映如意,一张蓝图十二团”的壮美画卷!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