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昨天,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此时节,春暖花开,莺飞草长,适宜观光出游。
每年阳历3月21日左右,太阳处于黄经0度,为春分。春分的意义,一是指春分日这一天,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从这一天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
气象资料显示,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摄氏度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摄氏度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保暖防感冒
春分时节,虽然暖湿气流活跃,但冷空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此时天气虽然已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仍较大,稍不注意,很容易着凉感冒。
春分时节,减衣不宜过早过多,在注意保暖的同时,还要多喝水,定时作息,规律睡眠。此外,春分时节还是传染病多发期,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要注意室内卫生,经常开窗。同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加强锻炼,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劳逸适度预防春困
中医理论认为,春气内应于肝,而肝为刚脏,性喜柔恶刚,肝脏的阴气常会表现为虚象,而肝阳常亢盛。在当前春分及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气中,春阳之气升发,肝阳、肝气、肝火易随春气上升,导致高血压、眩晕、肝炎等疾病的发生,同时肝气偏亢、肝火升腾也使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病患者易因天阳之气的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情绪变化。就是正常的人群也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如情绪抑郁、失眠多梦及春困等,最常出现的还是春困,因此民间有“春困秋乏夏打盹”的俚语。
一般认为,“春困”主要与天气变化、饮食不当、睡眠较少及工作运动不当有关,有时出现春困也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由于春分清明时段气压较低,容易引致人脑分泌的部分激素水平发生紊乱,加上气候多变,也会导致正常人的情绪波动程度加快。
中医基础理论中有“肝藏魂”的说法,“魂”是伴随“神”出入往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当春阳之气亢盛的时候,肝气、肝火、肝阳均亢奋,肝阴相对不足,就会影响到魂,进而导致神的改变,建议大家在养生中注意以下环节。
在当前时段要注意劳逸适度,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早睡早起,晨起进行必要的户外体能锻炼。对那些已染上“春困”的人,多做深呼吸及能够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很重要。要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可以选择绿茶、菊花茶等饮品,对克服春困会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根据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要注意少吃油腻,少吃温热性食材,不吃辛辣口味的火锅。多吃些胡萝卜、菠菜、芹菜、白菜、苹果、猕猴桃、柑橘及菌菇类等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食品,摄取足够的植物蛋白,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状态。
对大多数的正常人群而言,当季节更迭的时候都会出现情绪的波动,属正常范畴,但要懂得调节。当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时,不妨听听音乐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转移不良情绪的影响。
当然,如果用各种养生方式仍旧排解不了不良情绪的恶性刺激,也可以借助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锻炼身体好时光
1.晨起伸展健身。经过一夜睡眠后,人体松软懈怠,气血周流缓慢,方醒之时,总觉懒散而无力。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吸深呼,则有吐故纳新、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伸懒腰。有条件的中老年人可以练练八段锦、广播操等。
2.平日宜多散步。春暖花开之际,散步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生保健方法。一天紧张繁忙工作之后,到街头巷尾走一走,可以很快消除疲劳。众多寿星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每日要有一定的时间散步,尤其重视春季散步,因为春季气候宜人,万物生发,更有助于健康。散步要不拘形式,因人而异,同时也应注意:找空气新鲜,环境安静之处;散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不宜在饭后立即出行;老年人不宜空腹散步;坚持每周散步3次,每次45~60分钟;散步时衣着要宽松;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步行速度。
3.踏青出游。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踏青春游的风俗,所以踏青出游不失为春季养生的好方法。寒冷冬季里,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过一冬的静养,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此时外出踏青赏景,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精神。特别是春天的郊野,空气清新,花红叶绿,百鸟争鸣,置身于如此优美的大自然怀抱,心情自然舒畅起来。
一年之季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