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敏
在信阳市中心城区太平缸胡同,“米线热干面”店内张贴着一张红色告示,上面写道:“如果您在信阳目前没有收入,遇到了困难,来到我们快餐店,找工作人员来份加大热干面,吃完直接走就行,不用客气!”
这份善意的承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更成为我们观察社会温情的一个窗口(详见《信阳日报》11月14日二版《太平缸胡同内有家爱心餐馆》)。
善念起于微末,却因坚持而动人。这张告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多年前亲眼见到一位老人因无钱就餐晕倒店前的经历。从此,店主张德力夫妇便将这份责任默默扛起。从申泰市场到建设路,再到如今的太平缸胡同,店面几经搬迁,这张纸却始终如影随形。十余年来,他们用一碗面的温度,诠释着“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朴素信念。
善行虽小,其义却深。这份“爱心餐”不仅解决了受助者的一时之饥,更以温柔的方式守护着一个人的尊严。那句“不用客气”,卸下了求助者的心理负担;那句“吃完直接走”,传递出无条件的信任。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在给予的同时,不忘播撒善意的种子——“希望您以后有了能力,记得帮助一下身边有需要的人”。这种不求回报却期待传递的善念,构建了一种可复制的爱心循环。
小店虽微,却是社会风气的试金石。小店空间狭小,但他们的心灵空间却足够宽广,能够容纳他人的困顿与无奈。正如顾客所言,“来这儿吃饭,我们放心!”这“放心”二字,既是对食品安全的认可,更是对人性美好的信赖。他们的善举证明:良善本身就是最持久的经营之道。而这份源自民间的、自发的互助,恰是我们社会最坚韧、最温暖的底色,是社会道德建设最深厚、最活跃的根基。
一面之暖,可温一城;一心之善,可耀四方。张德力夫妇就像太平缸胡同里一盏不灭的灯,虽不耀眼,却足以驱散寒意。这盏灯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人。
愿我们都能从这碗面中感受到温暖,更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温暖的传递者——当无数微光汇聚,便是璀璨星河;当善意不断传递,我们的城市将更加温暖、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