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时评】以“种文化”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2025-09-10 来源:信阳日报

周涛

当下,每逢暮色笼罩豫南大地,一些村庄便响起音响声,田间归来的大婶登台,或以豫南小调呼应铿锵鼓点,或跳起时尚的广场舞。这与过去“送文化下乡”阶段“台上热闹、台下观望” 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也折射出乡村文化建设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层转变。

长久以来,“送文化下乡”是城乡间文化流动的常见方式。然而,“送”字背后,无形中隐含着一种俯视姿态,将乡村置于单向文化接收者的位置。“送”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特定时期的文化饥渴,却终难将文化真正内化为乡村的血脉与心跳,更难以点燃村民心中那簇自主创造的“火焰”。

“种文化”的新理念,在于唤醒乡村的内生力量,激发村民主体性,让艺术的种子在生活的沃土中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皮影戏的传承人不再是孤独的“坚守者”,他们走进社区、学校,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光山“文艺轻骑兵”将油茶丰收的喜悦、婚嫁的习俗融入花鼓戏,在油茶园边、村头广场上演着独特风情。当村民由台下的看客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当他们的生活记忆、乡土情感在质朴的表演中自然流淌,“送”来的艺术,早已化为带着泥土芬芳的自我文化表达。

笔者认为,要让艺术之花在乡村舞台绽放得更加绚丽,需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首先,应加大对村级文化设施的精准投入,在保留祠堂、晒谷场等传统公共空间的基础上,配套建设兼具排练、展览、直播功能的“乡村文化创客空间”,为草根创作提供载体。其次,要培育既懂乡土文化又通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帮助农民艺术团体对接演出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的市场转化。再次,相关部门要推动乡土文化进校园,开设文化创作特色课程。只有在政策、市场、教育等多轮驱动下,农民文化创造的星火才能真正形成燎原之势,乡土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信“遗”风】豫楚歌魂的千年回响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