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阳毛尖遇见现代科技——写在第33届信阳茶文化节开幕之际(上)

2025-04-25 来源:信阳日报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

清明时节,浉河区董家河镇塔耳湾村的茶园里,薄雾尚未散尽,茶农岳家军已打开手机,查看“数字茶园”平台上的实时数据。5G高清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中,土壤墒情、茶叶长势等参数清晰跳动,系统提前3天发出的低温预警,让他及时采取了防冻措施,保住了300亩有机茶园的毛尖嫩芽。

“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连叶面肥配方都有标准要求。”岳家军的茶园里,6个高清摄像头和气象数据采集设备24小时运转,物联网系统将数据同步至云端,技术人员根据分析结果远程指导施肥、修剪。“去年,春茶亩产提高了3公斤,价格也涨了一成。”岳家军说。

上1.jpg

在浉河区董家河镇贤峰茶场,300多亩有机茶园被区块链技术“武装”。每片茶叶都有专属“身份证”——扫描包装上的溯源码,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的全链条信息一目了然。“贴上溯源码的茶叶,价格普遍高出普通茶20%左右。”茶场负责人刘峰介绍,浉河区政府搭建的“信阳毛尖521”(五云两潭一寨)区块链溯源体系,已覆盖核心产区八大名山头2.54万亩茶园,将570户茶农和140家茶企纳入监管。

智能虫情测报仪自动识别病虫害,精准投放天敌昆虫;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灌溉……如今的信阳茶山,传统茶农变成“数字管家”,科技让这个古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智能车间:传统工艺插上“数字翅膀”

走进文新茶叶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鲜叶经过风选除尘后,直接进入数字化生产线。蒸汽杀青机精准控制温度,滚筒揉捻机根据茶叶嫩度自动调节转速,智能烘焙房内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变化。“过去,炒茶全凭师傅手感,一锅茶一个味。现在,每条生产线都有‘数字配方’,从杀青到烘焙每道工序参数全部固化在控制系统里。”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拿起刚下线的毛尖茶,嫩绿的茶叶在杯中舒展,“智能化让传统工艺装上‘标准尺’,生产成本降低了30%,产品合格率提升到99.5%。”

上2.jpg

“除了保留传统制茶技艺外,我们还不断创新制茶工艺,把科技融入茶叶制作之中,培育出了蒸青绿茶、信阳红茶、老白茶系列产品,年干茶加工能力达到绿茶类300吨、红茶50吨、老白茶150吨。”河南蓝天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说,“依托光山大苏山周边2.7万亩优质茶园,公司持续加大产品研发与投入力度,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类别,在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

从“看天吃饭”到“人机协同”,信阳茶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从茶园到车间的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新建标准化茶叶初制加工厂20个,机械化加工率在90%以上,信阳毛尖的“形、色、香、味”更加稳定可控。

产品多元:小小茶叶“七十二变”

在大别山佳茗茶文化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茶啤酒、茶糕点、茶面膜等新型茶产品琳琅满目。“过去,大量的茶树花都浪费了,现在一亩茶树花至少可以让茶农增收1000元。”该公司董事长华远贵介绍,公司与中国农大、浙江农大等高校联合攻关,将茶树花蕾、花朵、花粉开发成茶饮料、茶保健品,仅毛尖茶啤酒去年的销量就有近50吨。

上3.jpg

在出口市场,信阳毛尖正以“新面孔”闯荡世界。河南辰龙茶叶有限公司开发的速溶茶粉、袋泡茶、液态茶等10余种产品,畅销尼日利亚、阿联酋等19个国家和地区。“今年3月的单月出口货值达1815.5万元,同比增长53.4%。”公司外贸负责人方军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欧盟客户对我们的抹茶粉特别感兴趣,连加了3个订单。”

从传统散装茶到精深加工产品,信阳积极探索“茶+N”多元化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茶食品、茶饮料、茶日用品、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创产品等,延伸茶产业链条,提升茶产业效益。2024年,全市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70亿元,其中深加工产品占比达20%,茶食品、茶日化、茶保健品等新业态贡献显著。

良种选育:为产业升级“强筋健骨”

在信阳师范大学的试验田里,“豫茶1号”茶树新品种正吐露新芽。这一由袁正仿教授团队历时18年选育的国家级良种,具有发芽早、抗病虫害强、产量高等特性,用其制作的绿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爽。“与传统群体种相比,‘豫茶1号’亩均增产15%,抗炭疽病能力提升50%。”袁正仿介绍,该品种已在文新茶叶、广义茶叶等企业推广,2025年预计覆盖茶园5万亩。

与此同时,“信阳10号”作为本地当家品种正在加速推广。浉河区计划今年新建“信阳10号”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年产种苗500万株,将无性系良种覆盖率提升至60%。“老茶园改造后,每亩可增产15公斤鲜叶。”浉河区吴家店镇祥云茶业负责人余运良说。

上4.png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建立“引进+自育”良种体系,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7%,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信阳毛尖‘产学研’协作发展,先后开展信阳毛尖、信阳红茶和‘信阳10号’等主要茶产品、茶树品种鲜叶内含成分独特性和茶叶保健功能研究。”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告诉记者,我市已建有河南省茶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17个,从事“两茶”领域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近70人、博士100余人,为信阳茶企业、茶行业培养更多专业型、实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

从“一片叶子”到“全链蝶变”,信阳茶产业正以科技为引擎,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深度融合。“我们要让信阳毛尖不仅是一杯好茶,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邱常说。

如今的信阳,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创客,无人机在茶山低空穿梭,智能设备在车间昼夜运转,实验室里茶香与书香交织……科技,正在这片古老的茶乡书写新的传奇。(图片来源信阳日报资料库)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与节气“赛跑” 赶制谷雨茶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