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初心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付春仙:“党照亮了我的一生”

2025-02-06 来源:信阳日报


人物名片

聆听1.jpg

付春仙:党龄76年。1932年7月出生,河南荥阳人,1948年6月参加革命,曾担任信阳市新县新集镇红旗居委会支书。1990年11月离休。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乐/文 聂品/图 时秀敏 胡庆芳 邹乐 聂品 汤友猛/视频

每次到新县,都有同样的感受。街头巷尾,红歌似在风里低吟,砖瓦镌刻烽火传奇,像是踏入一部鲜活的红色史诗。

仲冬时节,轻叩老党员付春仙的家门,92岁的老人热情相迎。时光仿佛特别厚待她,鲐背之年仍精神矍铄,清晰地记得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

聆听2.png

付春仙老人接受信阳日报记者采访

“党就是希望,我要跟党走”

1932年7月,付春仙出生在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的一个贫寒农家。连年的战争使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人们食不果腹,幼小的付春仙在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中成长。

1947年,年仅15岁的付春仙结识了因参战受伤回乡的共产党员李春亭。“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让咱乡亲都能吃饱穿暖!”李春亭讲了很多共产党的事情,没怎么读过书的付春仙似懂非懂,但这句话却在她的心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1948年6月,在李春亭等介绍人的见证下,付春仙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就是希望,我要跟党走!”回忆起如何与党结缘,付春仙的眼睛亮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地下组织工作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充满了艰险。付春仙与李春亭等党员成立了农会,主要负责向上级传递情报。每一次行动都像在刀刃上行走,生死往往只在一念间。

“收集情报可不简单,组织看上了我的机智和勇敢。”说起成为情报员的生涯,付春仙言语中透着自豪。一次,她跟随民兵队去外乡抓捕国民党残余势力,一整天都劳而无获。到了晚上,她乔装住进了一户人家,那家人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她的警惕。她借口上厕所,一路飞奔找到民兵队,果然抓获了3名藏匿于此的国民党反动派。

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付春仙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在与李春亭并肩战斗的岁月里,两人深厚的革命友谊也逐渐升华为爱情。他们结为伉俪,相互扶持,共同应对重重困难,对党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党员就要一心为民,多为群众办实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划破了黑夜的长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17岁的付春仙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炽热之心,投身到家乡的基层工作当中。她担任当地的农会主席兼村妇联主任,这看似平凡的岗位,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打土豪、丈量田地、划分阶层……”农村的工作复杂而烦琐,付春仙陷入了沉思,“以前的日子太苦了,现在没日没夜地干,就是想让更多的群众分到土地、过上幸福生活!”

走家串户了解村民需求,耐心倾听妇女心声,和乡亲们一同劳作,谋划着怎样提高粮食产量……付春仙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为人民服务的阵地上,用真心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时光的车轮悠悠转动,悄然来到了1976年。随着丈夫李春亭工作的调动,付春仙来到了新县这块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红色土地。

“那时的新县,很小,也很穷。”难懂的乡音、别样的饮食、破旧的街巷,一切都是陌生的,但熟悉的依旧是她最擅长的基层工作。

“党员就要一心为民,多为群众办实事!”付春仙被推选为新集镇红旗居委会支书,这句简单却掷地有声的话语,便成了她扎根新县的铮铮誓言。

聆听3.png

付春仙打理的小菜园

“谁说女子不如男,带领群众富起来”

当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大别山革命老区,如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成了付春仙日夜思索、全力以赴的工作方向。

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的百废待兴,许多从外地归来的新县人居无定所。付春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三个女同志自力更生,自己拉砖、运货,孩子都带到工地上,终于将红旗居委会的三间办公室盖起来了。”付春仙感慨道。

安家了,还得乐业,付春仙又忙着张罗,帮助居民选业态、跑政策、找支持。一批小旅店、早餐店、小商店纷纷开办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要想让群众真正致富,还是得发展集体经济。”付春仙回忆道,我们带领着群众搞经济,做好材料对接、销售渠道、人员分工等工作,分管着餐馆、石灰窑、豆腐厂、雨伞厂四种业态,真是忙得脚不沾地。

“白天和大家一起做工,晚上回到居委会开会,研究接下来的工作。”每天忙到深夜已成常态,但最让付春仙骄傲的是,她牵头建设的新县首家国营豆腐厂、雨伞厂,效益很好,当时辖区1000多名群众真的富起来了。

亮眼的成绩单,让付春仙成了十里八乡的“红人”,过去质疑女同志能力的声音都烟消云散。付春仙笑呵呵地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带领群众富起来。”

“为人民服务,帮助群众致富。”采访中,付春仙反复念叨。这句话,已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深植于一名共产党员的灵魂深处,成为她毕生坚守的行动指南。

聆听4.png

付春仙的大儿媳代华

“要多做好事,能帮助别人的尽量帮。”付春仙时常叮嘱家人。“她带头,我们跟着做,上行下效嘛。”她的大儿媳代华也是周边群众公认的“好大姐”,之前邻居家里出车祸,她不计回报地照顾邻居家的孩子一个多月。

采访结束时,和老人拥抱告别,她饱含深情地说:“是党给了我力量,是党照亮了我的一生。”

五十载春秋,半世纪峥嵘。历经五次搬迁,如今的红旗居委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处在县城中心,更发展成为集文化、旅游、商贸和人居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社区。

“她一直是我的榜样。”新县红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丹坚定地说,“付春仙奶奶一心为民,带领社区‘两委’干部在极其艰苦的时期,想尽办法创造条件为群众服务,为社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我必须接力奔跑、勇往直前。”

聆听5、.png

新县红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丹

眺望大别山,“传承”若星芒。越来越多的“付春仙”们,扎根老区、践行使命,用赤忱之心演绎着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传奇”。 

记者手记

大别山麓的红韵长歌

□邹乐

踏入新县,红韵悠长。能与92岁高龄的老党员付春仙畅聊人生,聆听一段岁月长歌,何其有幸。

从黄河岸边的艰难成长,到投身地下工作的英勇无畏,付春仙在时代的洪流中紧紧追随党的脚步,于危机四伏中传递情报,那是践行党员使命的生动注脚。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土地丈量,还是基层建设,她都以“为群众做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质朴情怀全身心投入。

“她一直是榜样,我要接力奔跑”,新时代党员前赴后继;“多做好事,能帮则帮”,她如春风化雨,泽被家人邻里。从作风到家风,付春仙用行动践行“传承”,如同一部厚重而动人的红色典籍,字里行间跳跃的是一位老党员对党的拳拳深情与坚定信念。

岁月流转,付春仙老人对党的初心从未更改,犹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历久弥新。她的故事,在红歌的旋律中更显深沉,那是从艰苦岁月里走来的从容,在每一个音符里诉说着对党的无限深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