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初心故事·重温红色记忆】王秉林:“我是大别山的儿子”

2025-01-07 来源:信阳日报

编者按 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大批共产党人历经磨难、筚路蓝缕,为革命胜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或解甲归田,躬耕乡野,或深藏功与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

2024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信阳市委组织部和信阳日报社联合开展了“聆听初心故事·重温红色记忆——寻访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主题采访活动。活动聚焦全市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代表,挖掘他们的感人事迹,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回望革命历程,传承红色精神,从中探寻忠诚坚守的源泉,找寻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发爱党爱国热情,铭记历史、烛照后人。

信阳日报自今日起,特开设“聆听初心故事·重温红色记忆”专栏,以文、图、视频等多种形式,带您走近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老党员。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王秉林:党龄80年。1926年8月出生,河南省濮阳县人。1944年9月参加革命,曾任河南省信阳地区行署副专员、中共信阳地委常委,1987年离休。

王1.jpg

王秉林:“我是大别山的儿子”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李浩/文 聂品/图

时秀敏 胡庆芳 聂品 汤友猛 周久祺/视频

98岁,党龄80年,坚守大别山77年,这是老党员王秉林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从1947年8月跟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10月29日,在信阳圣德康养中心,抚今追昔,王秉林动情地说:“我是大别山的儿子!”

昔日的年轻战士如今已白发苍苍。说起当年战斗的故事,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他们依然是鏖战沙场的战士……

王3.jpg

记者为王秉林佩戴勋章

“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即刘邓大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伟大的壮举,我全程参加了战斗。”时任刘邓大军警卫团二营八连副指导员的王秉林,和大部队一起,从鲁西南转战大别山。

“前有陇海线、黄泛区等天然障碍,后有国民党十几个劲旅穷追不舍,又值酷暑雨季,水势大,路难走,人困马乏,可谓困难重重。”对千里跃进的艰难险阻,王秉林记忆犹新。

过黄泛区,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道难关。

据王秉林回忆,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到处是泥水没膝,深的可及肚脐;没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行军、食宿都十分困难。

“邓小平政委和刘伯承司令员命令炮兵将一部分大而重的榴弹炮和卡车就地埋藏或炸毁,以减轻部队负重,加快行军的速度。”王秉林中气十足、声音洪亮,“8月22日过沙河后进行休整政治动员,首长还向部队提出了‘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口号。”

过沙河,战汝河,刘邓大军来到了千里跃进的最后一道险关——淮河。

8月的淮河,正值主汛期,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兵的先头部队已和我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十分危急。

“8月26日夜晚,刘伯承司令员乘小筏子,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情,可以徒步过河,立即下命令,过!”王秉林把手放在脖颈,比划着说,“我个低,水最深的地方到我这里,两个高大的战友架着我过河。”

8月27日,刘邓大军刚刚渡过淮河,河水就暴涨。数十万国民党追兵只能望河兴叹。刘邓大军终于挺进到大别山。

“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时隔几天后,王秉林再次听到了这句话。

那是1947年8月31日,刘邓大军在光山县北向店召开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

“邓政委站在方桌前作报告。他说,同志们,我们已经进入大别山了!过沙河后我讲过,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我们胜利了!”王秉林说:“大家席地而坐。我坐的位置,离政委不到两米。”

往事历历在目。在回忆中,王秉林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几近失明的眼睛熠熠生辉……

王2.jpg

儿子用轮椅推着王秉林散步

“我是幸运的,还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1947年冬至1948年年初,遵照党中央的部署,刘邓大军主力先后转出大别山,转战淮北和豫西,大别山军民继续坚持战斗。

王秉林的命运,从此与大别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留在大别山战斗,我大仗打得不多,小仗打得不少。白雀园战斗、大界岭反击战、易家田铺战斗……我数次遇险均安全脱险。”坚守大别山,留给王秉林最深的记忆,除了战斗的残酷,就是难捱的饥饿。

此时,国民党军队对大别山地区进行疯狂“围剿”。

“我们的对策是上山打游击,保全实力,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跑。当时处境极端恶劣,吃、住、穿、行十分困难,尤其是缺吃饥饿,难以度日。白天上山,夜晚下山弄饭吃,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就算好生活了。”王秉林说。

1948年年初,易家田铺战斗后,王秉林和泗店区的部分干部,跑上了新县最高的山峰——黄毛尖半山腰,山高林密,易于隐蔽。可是,山上是敌人,山下有敌人,上不去,下不来,被困守在半山腰。

“渴了喝点山泉水,饿了就啃竹根,三天没吃一粒米。”王秉林说,“很多战友倒下了。我是幸运的,还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爹亲娘亲党更亲,永远不忘党的恩”

新中国成立后,王秉林留在了这块他为之战斗过的红色热土,先后在新县、潢川、息县、固始等地任职,修建过鲇鱼山水库和22万伏输变电工程,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鞠躬尽瘁。

离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审修了《中共信阳地区组织史》、《信阳地区革命斗争史》、信阳地方志和潢川、商城、光山、固始等县县志,老区建设促进会、老年体育协会、老年诗词研究会也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爹亲娘亲党更亲,永远不忘党的恩。”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王秉林向党交纳了1万元党费,并深情地写道,“党将我引上革命道路,对我恩重如山!”

谈起如今生活,王秉林心怀感恩:“我穿过枪林弹雨、任过重要职务、承担过重大任务,如今福寿延年。看到祖国繁荣昌盛,老区日新月异,我觉得可以告慰地下的战友了!”

采访中,已近期颐之年的王秉林始终思维清晰,情绪高昂。他情不自禁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举起右手,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一字不落,满含深情!

采访结束时,王秉林以一首自己的诗作《感怀》相赠:

从政历经七十年,饱尝辛辣苦酸甜。

枪林弹雨追明路,雪暴风狂过险关。

花甲归来诗咏乐,夕阳晚景话清闲。

践行五有满心志,感谢党恩福寿绵。 


记者手记

让心中的誓词熠熠生辉

□李浩 

一段誓言,可以信守多久?

从1944到2024,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80年前,面对劫难中的国家,意气风发的那个少年,冒着枪林弹雨守卫了疆土,甘愿付出生命坚守信仰;新中国成立后,王秉林又留在了这片战斗过的红色热土,接续奋斗。对王秉林来说,变化的是岁月年轮,不变的是对党的信仰、忠诚和挚爱,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采访中,王秉林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这一幕让人尤为惊叹。不足百字的入党誓词,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浅显,但这位98岁的老人,却一字不差、字字铿锵。知行合一。光荣在党80年,王秉林用热血报效国家,用真情服务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做到了“一誓一生”“一诺一生”。

每个时代的党员都面临着独特的时代特点,也有着每个时代党员特有的使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我们更应不忘“我志愿”之坚定,努力前行,续写荣光,让心中的誓词熠熠生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4年信阳市十大新闻”,今日揭晓!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