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公布了《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信阳市与苏州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这一重大决策,很快在豫南与苏南两地民间引起巨大反响。信阳与苏州虽相距千里之遥,却有着久远的联系与沟通,从两千多年前的楚人(今信阳潢川人)春申君治吴,到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成为数万信阳人外出工作主要的目的地,两地联系跨越数千年,从未间断。而源于近代以来的信阳百姓“下江南”的迁徙史,则是豫南苏南移民交流史上重要一笔。
今天的苏州市吴江区松陵街道菀坪社区,在2003并镇前为莞坪镇,是临近东太湖的一个小镇,当时已有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吴江属于吴语的核心区之一,但莞坪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说河南话,这个河南话不是河南代表性的北方方言,而是信阳罗山、光山一带的方言,当地人操此方言已延续数代长达百年,为莞坪最早的居民。为何在今天的吴江有一个独特的河南方言岛莞坪,这要从一百多年前,豫南移民下江南史讲起。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从清朝咸丰元年(1851)持续到到同治三年(1864),是19世纪中叶我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天平天国战后,由于战争、瘟疫和逃亡因素,造成苏浙皖一带数县人口锐减,致使大量田地荒芜。原来人口稠密的苏浙皖相邻的广大地区, 变成了“百里无人烟”“佃多死亡, 田皆荒废”的地方。为了迅速恢复经济,苏浙皖三省多各州县战后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招徕外地农民前来垦荒。此时的豫南汝宁府、光州(今信阳区域)由于清中叶以来人口激增、山多地少,加上社会动荡、灾荒频仍,百姓生活艰难。在官方招垦以及亲朋好友口口相传下,一部分生活艰难的罗山、光山、信阳、商城等县的乡亲,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挑起一担箩筐下江南谋生。信阳下江南移民始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最开始大量移民先是落脚安徽广德、宣城,浙江长兴、安吉,以及江苏溧水、溧阳、句容等地。随着各地移民的大量涌入,官方逐步停止招垦,加之大批客民迁入,与当代土著发生土客之争,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是大规模下江南的后期,当地容易地道的耕地已被早先来的移民瓜分殆尽,后来者生存艰难,不少后来的移民不得不跳出初期主要移入地,找寻新的谋生之地。
莞坪位于吴江的太湖沿岸,全境位于东太湖出水口南岸,均属湖田,为滨湖圩田平原,原为一片沼泽,由于长期受浙江天目、苕溪两大山脉之水下泄,日久淤积成大片滩涂,纵横数十里,只能栽芦茭的老平沙上种水稻,水位高时颗粒无收,水位正相当时,成了好年景,无生存保证,因此,本地人无人愿意耕种,也无人居住。一直到清光绪十九年(1891),河南乡民沈庆余首先在太湖滩涂上围湖造田,圩名足字圩(今戗港村),翌年又围室字圩(今戗港村)。两次围湖,当年受益,影响很大,很快吸引在广德、长兴、溧阳等地的信阳下江南移民前来拓荒,第一批主要是来自信阳光山、罗山、商城等地老乡,他们大部分属于下江南较晚或在苏浙皖交界几县难以生存辗转而来。这里围垦虽然艰苦,但滩涂土地一旦围垦成果,十分肥沃,且官方很少管理,本地土著也很少排斥,于是引发大量下江南的移民开始在此垦荒定居,他们扎住脚后,又联络在浙北、苏南、皖东诸县的亲友,共同在此放鸭种田,成了莞坪第一批垦荒者。在信阳围垦移民的示范下,引发东太湖沿岸围垦热潮。1903年,苏州府震泽县知事夏辅咸奉宪委派,实地查勘,判明当时客民所围之圩位于南太湖,不在泄水道内,并不妨碍太湖水利,准予围垦,对围垦湖田发给执业田单,上缴田赋,湖田始为官府承认。在移民的数年辛苦围垦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吴江全县共有圩围30个,面积17422亩。围圩的范围主要是今菀坪镇直渎港以西部分。太湖岸线至少向湖推进三四公里。信阳移民为莞坪的早期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江南到莞坪的信阳人,由于迁入的老乡都有亲朋关系,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不受邻近地区的干扰,不受当地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讲罗山、光山话,行豫南风俗的独立区域,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依然保留了大部分祖籍地的本色。信阳人崇尚拜祭祖先,过去莞坪家家都供祖先牌位,供的是“祖先昭穆神”。他们背井离乡,因此格外思念自己的家乡,很多习俗依然和在信阳家乡保持一致。他们每年都要烧纸祭祀。这一活动加强了在菀坪居住的第三代、第四代之间内部的联系,增加了凝聚力,使外来力量难以抗衡。如今河南移民的子孙,仍保留河南的风俗习惯,如贴春联、舞狮子、续家谱等。这种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移居莞坪的信阳移民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大多数人和早期移民到广德、长兴、溧阳等地的老乡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少人与信阳老家数代人也保持联系,甚至有返回信阳定居的情况。笔者曾采访过莞坪中学退休教师李国柱,他家是高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携三子及家人下江南,先后辗转安徽广德、浙江长兴两年,最后落脚太湖边的莞坪,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代,人口众多。在落户莞坪的一百多年里,与家乡罗山的联系从未中断,其高祖过世后专程运回罗山安葬,在他7岁时,其父亲带领家人再次返回罗山定居数年,又迁回吴江莞坪。改革开放后,更是经常返回祖居地祭祖、探亲,一直到今天。这种情况在莞坪的信阳移民中非常常见,血脉联系百年不断,成为佳话。在苏州除吴江莞坪较为集中人口众多外,百年前下江南定居苏州太湖沿岸一带的信阳移民还有数个地方,如吴江震泽协茂桥、吴中区的东山岛、太湖沿岸等地形成的移民村落。
百年前的信阳下江南到苏州的移民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领风气之先、率先开放的苏州因飞速发展的经济、富足的生活再次吸引了信阳人民。信阳是人才和人力资源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40多万人,其中在苏州就达40万人,他们中经商办企业的约为6.7万人,仅在吴江区盛泽镇就有8万信阳籍老乡从事纺织服装行业,江苏河南商会会长、苏州河南商会会长均为信阳籍人士。每年春节国庆长假,百度迁徙发布的数据显示,信阳经常占据苏州十大迁出或迁入地,大数据告诉我们,两地的各种交往已是异常密切,信阳人民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如今,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苏州市与信阳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必将再次延续并促进两地的百年来的民间交流与往来,豫南与苏南的牵手必将形成优势互补,带领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插上腾飞的翅膀!(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