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时阴时晴,只有鸡鸣,不闻狗吠,窗外杨树梢在摇动。叮咚一声,手机接到推送——河南,大雨将至!夏至过后,属于山村的雨季终于来临。看着塘水渐浑,我想起了5月初那次引水入田。
4月下旬正是插秧的季节,4月中旬鲇鱼山水库开闸放水,大水穿村而过,但是村里2500亩稻田,却见不到插秧的农户,眼见的是水塘接近见底,田里没水。村民们一如既往地沉默而忙碌,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4月28日傍晚,我走访群众时,终于找到了原因:水渠坏了,无水插秧。虽然大家的方言我还听不太懂,但连听带猜地也明白了——年久失修、反映多年。修渠抗旱!我让一位群众带我到水渠看看,他骑农用三轮车前面领路,我骑摩托跟在后面,水渠、提灌站转了一圈,就算再不懂水利也看清楚形势了,我对他讲,“通知大家开会,咱们特事特办,别问有钱没钱,咱这抗了旱再说,钱我再想办法”。这次引水抗旱战役,就这么颇具偶然性、戏剧性地打响了。
村里的干部都下田协调,村支书搞维修,种田大户做好配合,我翻着通讯录不停打电话找帮扶资金,在修渠现场跟大家一起看水、看机器,某种微妙的气氛紧张而又兴奋。最终,请来的几台挖掘机连续作业,累计清淤沟渠2.5公里,清除淤泥杂物6000立方米,修复损毁闸口4处,更换管道4段,经过一群人几天昼夜不休地连轴大干,水渠通水、水稻种下,事就这么成了!
我在村口看着干渠的水位一点点上来了,涨到提灌站的作业水位了,提灌站把水提升打到斗门了,水被送到田里了,群众在欢呼中奔向田野。
水库是超大号的“塘”,水塘是微缩的“水库”。身在村内,这回对水利、对民情终于有了当头棒喝般的领悟!此前的几年,当地还算风调雨顺,有水塘蓄的水,加上雨水,靠天收竟然也不错!但近几年,或是对天气过于乐观,或是缺少经费、农村人口外流,水渠事实上已遭废弃,渠道全面堰塞,两侧的一些行道也被占用,或为耕田菜地,或被房屋占了一角。没有强有力的组织,谁会去管护呢?维修的钱从哪儿来呢?
以前看到库区的浩渺荡漾,惯常的情绪只是被其壮美所震撼,从未将其和粮食、和三农、和吃饭生存联系在一起。如今,天气一干一湿,水渠一塞一通,我在农村基层体会到了群众关切和民心冷暖。
这个村子是大别山北麓的山前平原,天朗气清时,几十里外的山峰似乎触手可及。飞无人机,画面可见大地五彩、云飞雨霁,呜呼嗟乎!驻村四项职责,乡村五大振兴,从何下手?
行笔至此,窗外雨声哗哗,伫立乡野,初心如磐,使命不移。
讲述人:商城县双椿铺镇闵楼村驻村第一书记 张哲
采访整理: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晶晶
记者感言>>>
水润稻田解民忧,驻村帮扶显担当。这位驻村书记的日记质朴而真实。从群众的无奈与忍耐,到忍无可忍反映问题,最后干群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亲历者才知其中不易。
田野广袤,全市大大小小的乡村,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难处。驻村帮扶的作用,就是把群众内在的努力和外在的助力结合起来,扬长补短。发展,最终靠的还是村民自己。无论是抗旱插秧还是未来发展,有了村民的主动和驻村干部的行动,一定是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