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第31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展

2016-02-18 来源:信阳市教育局

爱在深山  青春无悔
——记新县周河乡初级中学  林巧莉    2009年,大山深处的新县周河乡初级中学,迎来了这样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她叫林巧莉,1987年出生,信阳市平桥区人。2009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带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她成为一名年轻的特岗教师。
    周河乡位于大别山主峰之一的黄毛尖脚下,这里地处偏僻,山高路陡,平均海拔816米,距县城有30多公里。
初来学校,林巧莉很不适应。看着三面被大山环绕的学校,走在仅有两栋破旧楼房的校园里,刚毕业的她心里无限委屈,泪水顿时夺眶而出:“难道这就是今后要工作的地方吗?”
    一开始,生活的不便、位置的偏僻、心灵的孤寂,让林巧莉不时萌生出逃离的想法。后来在学校老教师的帮助下和大山里面那群可爱的孩子的感染下,她慢慢适应了环境,心里渐渐有了丝丝暖意。
看到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纯真,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林巧莉震撼了。她下定决心留下来,要一直坚守在这里。
    林巧莉工作的学校,70%以上都是中老年教师,他们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她一开始就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同时兼英语教研组组长。随后几年,她又承担了八、九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由于年轻且会使用电脑,她又兼任起教导员、学校会计、总务副主任等职务。6年的工作中,她从未请过1天假。
    林巧莉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忙,不吃饭是常有的事,多年来的生活不规律,致使我的胃病时常发作。但一想起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孩子们的笑脸,我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
    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留守儿童很多。这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叛逆心理严重。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林巧莉每年开学后都要和每一个孩子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几年下来,她已累计资助学生20多人,资助金额达6000余元。
    由于工作的学校偏远闭塞,接触社会面窄,至今,28岁的林巧莉仍未找好对象,父母很是操心,多次劝她回信阳市工作。但一想起山区的孩子,她便拒绝了。2012年底,她被淮北师范大学录取为在职研究生,但由于放不下大山里的孩子,她毅然选择了放弃学业。
    6年的风风雨雨,她一路走过,既有艰辛,也有收获。她多次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多次获得“先进个人”荣誉……
采    访最后,她笑着告诉记者:“爱上这群孩子,爱上教育,爱上这片大山,这是我的无悔选择!以后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前行!”(裴祖军 马迎春)
 撑起留守儿童光明的未来
——记平桥区明港镇新集小学校长  王婷
     85后的她,曾经是一位留守儿童,最渴望的就是爸爸他*的陪伴;现在,她不仅是一位7岁宝宝的妈妈,也是365个留守儿童的“妈妈”。她就是王婷,明港镇农村寄宿制学校新集小学的校长。
每天早晨5:30,伴随着不锈钢门锁清脆的叮当声,王婷开启了崭新而忙碌的一天——
    6点,起床铃一响,她和另外4个生活老师就不停地在4个寝室间来回穿梭,照顾完这个孩子,又去看看那个孩子……
    每天这个时候,王婷还要为十多个年龄较小的女娃梳头,活泼的马尾辫、可爱的羊角辫、调皮的冲天辫,她总能根据女孩子们的喜好,编出不同的“小精灵”。这时,孩子们也会仰起脸,嗲声嗲气地说一声:“谢谢校长妈妈!”
     30岁的王婷有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老练,说起这些孩子,她的眼圈立马湿润了:“我希望孩子们喊我一声‘妈妈’,前面不加‘校长’,也不要说‘谢谢’,因为我只想单纯地做他们的妈妈,照顾他们、鼓励他们!”
    王婷告诉记者,当初为了圆少女时期立志做一名志愿者到西部支教的梦想,她毅然决定来到新集小学,参与学校改建,照顾这里的孩子们。
    “做出这样的选择,最对不起的是家人。”提起家人,王婷声音变得很低。当初,家人极力反对她去新集小学。幼小的儿子抱着她的腿哭着说:“妈妈,你走了我也成了留守儿童了。”而此时的王婷心痛万分,搂起儿子温柔地说:“宝宝,有那么多人关心你、爱你,你怎么会是留守儿童呢!妈妈要是不去学校,那些孩子就真的没人管了,他们多可怜呀!”儿子噘着小嘴,不知道懂了其中的多少道理,不再哭闹了。
    因忙于改建学校,王婷很少顾及家庭,她和家人的关系也一度变得很紧张。2013年正月初七,结婚8年来很少吵架的夫妻俩激烈地争吵起来。丈夫给她下了最后通牒:要么离婚,要么从新集小学回来。万般无奈,王婷就召集双方父母与丈夫、孩子一起来到新集小学,让他们看看学校的变化,为他们介绍学校的未来规划,还领着他们参观了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看到这一切,同为教育工作者的爱人终于对她赞许地点了点头。
    现在,帮助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他们全家老少最开心的事了。
    如今,新集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古朴典雅,风景如画,在校生达到365人,在编教师14人。这里已经成了明港百姓心中的绿洲和学生学习的圣地。
    “这里不仅仅是我的工作岗位,更是我精神的寄托。在这里工作我由衷地感到开心,为留守儿童能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而开心,为365个孩子的笑脸而开心。”采访最后,王婷望着美丽的新集小学,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裴祖军 马迎春)
用爱画个同心圆
——记浉河中学五星校区 曾凡红     “全体都有!齐步走!”昨日,一来到浉河中学五星校区,穿着统一迷彩服、顶着烈日、正在军训的新生们首先映入记者眼帘。只见穿着一身运动服的一位中年妇女,正认真地给每一个孩子拍照。她就是该校教师曾凡红。
    “军训是孩子们以后最美的回忆,我将给每一个孩子拍一张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曾老师指着手机里的照片,一脸爱意。
    1986年走上教师岗位的曾凡红,如今是几十个孩子的“妈妈”,是浉河中学每一个教师的“大姐”。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你希望老师如何对待你的孩子,你就要怎样对待你的学生。”30年来,这句话一直是曾老师的座右铭。
    曾老师的微信头像是2015届毕业班孩子集体备考中招体育考试的场景,她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什么都可以耽误,但孩子的前途万万不可耽误!”
    有个孩子刚入初中,语数英考试成绩都是一位数。看着孩子,曾老师曾陷入焦虑。
    为了给那个孩子温暖,曾老师当着同学们的面,当着其他老师的面,亲切地称呼他为:我的轩轩。她从基础知识给他补起,生字词、古诗文的默写,背英语单词的方法,改数学错题……
    起初,其他老师不理解她,认为她没必要这样对待一个似乎没有前途的孩子。一年后,曾老师让其他老师见证了奇迹:这个从前写作文只能挤两三句,而且文意不通的孩子,竟然能当堂写600字的作文,虽然字迹仍然歪歪扭扭,但文从字顺,力透纸背。
    “孩子需要引导,只要你给他温暖,他一定可以感受到这份爱的!”曾老师说,“很多孩子毕业后,还会时常给我打电话,有的还来学校看我。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幸福的事情。”
    “谁让我是你们的大姐呢”
    在学校里,不管是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他们都亲切地称呼曾老师为“大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喜爱。
“大姐朴实、善良,她总是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由于浉河中学五星分校正在打造‘名校中的名校’,需要名师。校本部其他老师都不愿意过来,只有大姐义无反顾地服从分配。”浉河中学副 校长王玲告诉记者,“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大姐以前不会骑自行车,现在为了来分校上班,她专门学会了骑自行车。”
    王玲还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儿:为了给正在加班的同事们买晚饭,曾老师坐2路公交车到文化宫那边买大家都很爱吃的包子。
    采访最后,曾老师告诉记者:“作为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只要我们对身边的人付出真心,一定会收获爱的果实。爱是一个同心圆,我愿做个圆心,带着身边的人快乐地旋转!”(裴祖军 马迎春)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