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记者随丈夫前往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黄梅戏发源地的安徽省宿松县欢度春节。
这里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从公元前184年建松兹古国至宋明清时期名人辈出,有着“江南幅邑、秀错三省”的美誉,虽没有城市街头巷尾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繁华与熙攘,年俗却更是风情并茂,文韵盎然。
这里有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区,如石莲洞,白崖寨,小孤山。其中小孤山上筑有内地的唯一一座妈祖庙,大年初一大量游客前来参拜,以求得好运。若许的愿实现了,来年还需再来还愿。
又到一年分鱼时
今年有幸放假早回来一天(腊月29),恰好目睹回乡第一幕——分鱼。
所有的鱼集中堆放在岸上后,平均分成一个个小堆,并在纸条上分别写上全村200多户户主的名字,随机把纸条扔在小堆里,让村民自行领取,村里的长者则在旁边维持秩序。
事实上,村民们不是特别在乎鱼分的多少,更加注重的是一种传承和乐趣。年年分鱼就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4点多钟就“完年”了。
灰白的老墙上、光滑的竹竿上挂着最多的就是各种腊味了!
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情一方俗。”,虽同为安徽,皖南、皖北的风俗和文化差异还是蛮大的,皖北的菜基本都是大盆大碗,大馍鲜肉,更似河南、山东,而皖南则满目皖北鲜见的的咸鱼腊肉。看着这样的晒冬,就知中国的春节要来了。
谈起美食,作为外乡媳妇,每次回宿松,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道菜——“山粉圆子烧肉”。
出锅的山粉圆子爽滑鲜香、软糯弹牙。五花肉的鲜香与油腻被山粉吸收并化解,圆子粘而不稠、油而不腻,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山粉圆子烧肉定要趁热吃,冷了会影响口感。即便是再次加热,也少了那种软糯口感。
山粉圆子烧肉,在无数宿松人心中,已经不再是一道简单的家乡菜,而是上升成为关于乡情的具体意象。
正月初五,新春佳节余额已不足,掐算着手头的日子,有多少人又准备背上行囊远离家乡
又是一段乡愁泛滥的季节。如今在全世界各地,散落着多少宿松游子他们遍布天涯各地,都在为着自己的事业、生活而努力奋斗着。这就是春节的力量,使小家得到团聚,使国家上下得到一年又一年的狂欢。也许,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吧。
信阳日报报晓风客户端记者 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