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被李梦楹点名了威海文明网编辑孙艳丽。
孙艳丽说,这道菜背后可有很多故事……
手擀打卤面在我的家乡山东威海很有讲究,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定亲时吃打卤面,寓意婚姻长长久久;过生日吃长寿面,寓意“长寿”;接待亲友,一碗爽滑筋道的手擀面绝对上得了台面。
清晨,一阵有节奏的擀面声悠悠飘进了我儿时的梦里。在我家不论谁过生日,妈妈都会起个大早擀长寿面。妈妈是做手擀面的高手,没有三两下的手艺怎么能调起我的胃口?和面是做手擀面的关键,面团和得软硬合适,面条吃起来才有劲道,有嚼头。我最爱看妈妈擀面和切面,看着一个面团在妈妈手中逐渐变成细长均匀的面条。
其实,手擀面虽然好吃,做起来却是个体力活。首先把面和成一个硬团,然后再把这个圆圆的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大面皮,这很费力气。每次妈妈都是双手紧握擀面杖,只听见面饼在面板上发出“嚓,嚓嚓;嚓,嚓嚓”的响声,有时爸爸会上来擀两下,一来让妈妈中场休息,二来也想“一显身手”,不过面饼的厚薄还是由妈妈来定,最后一步切面也要妈妈亲自操刀,将面皮上撒匀面粉,折叠起来,伴随着“咚咚咚咚”的切面声,柔中带韧的面饼均匀切成了小条,把面条抻开,就可以下锅了。

我们一家在杜鹃花前的合影,我跟妈妈(右一)是不是很像?
“丽,饭好了,快给你爷爷送去!”在我家有一个传统,不论谁过生日,第一碗手擀面是必须给爷爷送去的。
那个年代,一碗面条也可以吃得这么“隆重”,这么讲究。香喷喷的面条冒着热气,妈妈夹好面后开始舀卤子,她用勺在盆里搅拌几下,轻轻一舀,只见好多黄嫩的鸡蛋和喷香的肉,覆在晶莹透亮的面条上,真是诱人。在那个物质不很丰裕的岁月里,我看到端给爷爷的这一碗面是多么馋啊!
一幅画面在我的记忆里深深定格,一种味道成了我心中固有的乡愁。行走千里,纵然尝过了各种面的味道,可怎么比得上妈妈亲手做的手擀面好吃呢?从手到口,从口到心,那吃到嘴里根根爽滑,丝丝顺口的面条里饱含着爱,饱蘸了亲情,传递着朴素家风,在那个叫做家的地方等着我。

推荐人:威海文明网编辑孙艳丽。
怎么样?想学吗?那么问题来了,做好这道菜的关键是什么?
——————
孙艳丽妈妈的食谱是这样的:

Step1:将面粉、盐放入盆里,分几次注入清水(水温不能高于室温5℃)充分搅和,用手掌反复揉按,待揉到“面光、盆光、手光”后继续揉15分钟,将和好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醒15分钟。

Step2:在案板上撒些薄面,将醒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再揉10分钟,用擀面杖将面团压扁、擀开。

Step3:在面饼表面再撒些薄面,用擀面杖卷起并擀平,一边改变卷的方向,一边慢慢擀开。尽量擀成圆形、薄的大面皮。

Step4:用手摸摸看面皮厚度是否均匀,如果有较厚的部分,需用擀面杖将面皮擀成一致的厚度。

Step5:把面皮层叠起来,为避它们粘在一起,要在面皮间撒上一层薄面。

Step6:用完全干燥的利刀,采用直切法缓慢而均匀地切下,宽窄可随个人喜好。

Step7:往切好的面条上撒较多的薄面,然后轻轻地抻开面条,直到根根分明互相不粘连,把面条提起抖掉多余的薄面。一切就绪,面条可以下锅啦!卤子可以根据自己口味随心调制,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白菜猪肉鸡蛋打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