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济世情

2017-03-30 来源: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汪学群医生为患者诊断病

沿着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楼梯上二楼左拐, 右手边第四个房间就是汪学群医生坐诊的风湿免疫科。3月28 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了这间诊室。

“请稍等一下,我给你加个号, 现在你们可以到楼下挂号了。” 还没走到诊室,就听到一位医务人员对门外等候的一对老夫妇说道, 并随即递给他们一张写着“37”的纸条。原来,按照医院的规定, 汪学群的专家号每天30个, 一般上午9点左右就挂满了。考虑到很多患者是从周边市县赶来,来一趟不容易,汪学群总是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每天增加一些号,尽量保证来了的群众都能看上病。

几年来, 汪学群一直这样坚持着。走进诊室, 只见里面挤满了患者和家属, 以中老年人居多。墙上贴着一张“温馨提醒”:“由于本诊室患者较多,请大家耐心等候,保持安静,谢谢合作。” 汪学群个头不高, 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 严谨而不失亲和。他身边的墙上, 靠着一根拐杖。只见他仔细地翻看着化验单后, 又给患者量起了血压。

“我患有痛风,在别的地方治了很多年,老不见好。前几天听说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汪医生治病很不错, 人又特别好,就过来了。”一大早从平桥区五里店赶来的王斌告诉记者,“介绍我过来的亲戚还说, 汪医生这儿还有从江苏南通和湖南张家界过来看病的人呢!” 据汪学群介绍, 目前我市专设风湿免疫科室的医院只有两家,从业医生有限,工作量较大。自己每天要额外增加一些病号, 有时要看50 多人。

“他呀, 前些年更拼,中午就叫外卖, 匆匆吃完后接着又给病人看病,直到傍晚6 点钟。本来任务只有30个号, 他实际上看了五六十个。一身疲惫地回到家后, 夜晚还要看书查资料, 一查就查到深夜。家务和孩子上学的事, 基本上不用他操心。病人住在哪里、家庭什么情况,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汪学群的妻子梁慧平说,“有的患者来看病,身上也没带什么钱,中午啃着凉馒头, 他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就让我去食堂给他们炒点菜。”

13岁的笑笑(化名)是汪学群从业生涯中一位特殊的患者。家住河区游河乡三官村的笑笑, 两岁半时患上了儿童慢性关节炎, 市里大大小小的医院甚至北京儿童医院,他们不知跑了多少趟, 后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汪学群这里, 从此两个家庭便建立了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从2006年到2017 年,11年来,正是汪医生不断的鼓励与无私的帮助, 给了我们一家生活的希望。”笑笑的爸爸告诉记者, 女儿这些年来快乐地成长着, 定期按照医嘱来复查。“女儿只要活着就好, 我们一家在一起就很幸福。汪医生就是我们心中的希望, 我们无比信任他。”他由衷地说。工作上兢兢业业, 全力解除患者的痛苦, 生活上鼓励照顾, 尽力为患者提供方便, 这样的医术医德本已让人赞不绝口, 令人想不到的是, 汪学群还是一位特殊的医生。

4岁时汪学群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与拐杖相伴。但他自强不息,努力上进,1987 年考入山东滨州医学院(当时在全国只招收48人),1996年又以当年最高分考入山西医科大学。“由于自身残

疾,我对患者多了几分理解, 想要为更多病人减轻痛苦。做了医生以后, 接触到较多的患病群众, 有时候晚上回去了还会感叹, 但毕竟就这功夫, 救不了所有的人。”在医疗卫生事业上, 汪学群不忘初心,尽职尽责,默默地努力着。中午11点半左右, 诊室里又挤满了拿着化验单的患者。“汪医生是位难得的好医生, 我们十里八乡的群众身体不舒服了都喜欢找他看病,名声传出去了,甚至还有过一位不是风湿病的人也慕名来挂了他的号。”一位患者告诉记者。

凭着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口碑, 汪学群获得了多种荣誉。2000年他被团市委评为“青年岗位能手”,2008年被评为“信阳市名医”。“我和我的团队将充分利用我们学科在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全市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信阳’ 作出应有的贡献。” 汪学群对记者说。

信阳日报报晓风客户端记者 袁野 文/图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