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试验检查即物理检查不需借助仪器它包括:
1前屈旋颈试验:令患者颈部前屈嘱,其向左右旋转活动如颈椎处出现疼痛。表明颈椎小关节有退行性变。
2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3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4上肢后伸试验:检查者一手置于健侧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渐向后外,呈伸展状以增加对颈神经根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表明颈神经根或臂丛有受压或损伤。
颈椎病的X线检查
正常40岁以上的男性,45岁以上的女性约,有90%存在颈椎椎体的骨刺。故有X线平片之改变不一定有临床症状,现将与颈椎病有关的X线所见分述如后:
正位:观察有无枢环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颈椎横突,有无过长有无颈肋钩锥关节及椎间隙,有无增宽或变窄。
侧位
1曲度的改变:颈椎发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弯曲。
2异常活动度:在颈椎过伸屈侧位X线片中,可以见到椎间盘的弹性有改变。
3骨赘:椎体前后接近椎间盘的部位,均可产生骨赘及韧带钙化。
4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可以因为髓核突出椎间盘含水量,减少发生纤维变性,而变薄表现在X线片上为椎间隙变窄。
5半脱位及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变性以后椎体间的稳定性低下,椎体往往发生半脱位,或者称之为滑椎。
6项韧带钙化:项韧带钙化是颈椎病的典型病变之一。
斜位
摄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以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情况
颈椎病的肌电图检查
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肌电图:是由于不论是颈椎病,还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使神经根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从而失去对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这样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由于体内少量乙酰胆碱的刺激,可产生自发性收缩。因此在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维电位偶而出现少数束颤位小用力收缩时,多相电位正常不出现巨大电位:大用力收缩时,呈完全于扰相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和平均电位正常振幅。为1~2毫伏颈椎病因椎间盘,广泛变性,引起骨质增生,损害神经根的范围较广,出现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变的晚期和病程较长的患者,在主动自力收缩时可以出现波数减少和波幅降低,而颈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为单个椎间盘突出,其改变多为一侧上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范围,呈明显的节段分布。
颈椎病的CT检查
CT已用于诊断椎弓闭合不全骨质增生、椎体暴破性、骨折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脊髓肿瘤所致的椎管扩大,或骨质破坏测量骨质密度,以估计骨质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横断层图象,可以清晰地见到硬膜鞘内外的软组织和蛛网膜下腔故,能正确地诊断推间盘突出症,神经纤维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核磁共振的优点
MRI对人体没有损伤;
MRI能获得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不像CT那样一层一层地扫描而有可能漏掉病变部位;
能诊断心脏病变,CT因扫描速度慢而难以胜任;
对膀胱、直肠、子宫、阴道、骨、关节、肌肉等部位的检查优于CT.
那么,核磁共振又会有哪些缺点呢?
核磁共振的缺点
与CT一样,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核磁共振检查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射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B超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不够理想;
由于强磁场的原因,MRI对诸如体内有磁金属或起搏器的特殊病人却不能适用。
CT和MRI同时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答案:有。
CT和MRI是两种不同原理的成像技术,它们反映病变的能力和显示病变的内容完全不同。它们各有侧重、各有利弊,不能相互取代,更具有一定局限性,有些局限性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弥补。因此,CT和MRI的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联合应用的优点和作用如下:
1、MRI可多平面直接成像,可弥补CT难于多平面直接成像的缺点。多平面直接成像对于病变的来源、部位、侵犯范围显示将更加清晰,有利于做出正确诊断;
2、MRI对显示钙化比较困难,常因此而失去一些带特征性钙化病变的诊断机会。而CT特别敏感,许多X片上无法显示的钙化,在CT上都能清楚显示,可弥补MRI的不足;
3、CT为单成像参数,断层扫描面主要以横轴位、冠状面,其射线为X 线,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MRI成像参数多,至少有4个或4个以上;信号强度高,能更好的辨别异常组织;断层扫描范围随意,可从横轴位、矢轴位、冠状位及斜位多方位观察病灶,从而提高病变区域影像改变;无损伤性,MRI射频波长,临床实践及研究结果均未表明对人体有损伤性;
4、CT对骨皮质敏感度高,可有效显示各椎体及附件等变化,对于运动伪影及定位诊断具有一定难度;MRI对骨皮质敏感度高于CT,且不会产生骨伪影,但运动等导致的伪影无法避免,且会影响图像清晰度,对少数病例诊断依然有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CT、MRI在腰椎病变扫描技术中,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同时也存在一定缺点,需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疾病检出率,降低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