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韩聪聪实习生黄奔文记者王亚鸽摄影
核心提示|纬一路,南临金水路,西起文化路,东到花园路,全长1370米。自1996年有了第一家酒吧开始,很快就自然形成了“酒吧一条街”。她的街道不宽,两边是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夏天,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有种说不出的惬意。但她真正的“风景”却在夜里。
砥砺前行的“酒吧一条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酒吧从西方漂到了上海、青岛、旅顺、大连这些港口城市,主要服务于当时在中国的西方消费者和一些达官贵人。改革开放后,结合城市文化与庞大的消费需求,酒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她不再是贵族的消费,而是适合于社会各阶层消费群体的娱乐场所,中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酒吧一条街。
1996年初,纬一路街边的路灯还不闪亮,整条街也空荡荡的,“目标”诞生于此。随后,“风铃”开业,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酒吧出现在了郑州。随后,往事、时光村落、欧巴斯特、热度、不见不散等酒吧相继落户周围并迅速蔓延。1999年,纬一路周边大大小小酒吧有20余家,霓虹灯照亮街道,夜幕降临,一片繁华,“纬一路酒吧一条街”由此叫响。
1999年,紫荆山滚石、零点酒廊、威威娱乐广场、跨越时空、金色年华这些营业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演艺厅和迪吧诞生,对纬一路单纯的酒吧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时间,纬一路所有酒吧转型,餐吧、演艺吧随之出现,也有三四家酒吧因客源流失遭市场淘汰。
2003年,郑州首家慢摇吧英皇会所开业,营业面积达2000平方米,装饰豪华,定义为KTV综合大型娱乐会所。同时,贝贝宝迪、银庄、翡翠明珠、火豹等一批大型综合性的单店娱乐场所也相继登场。在这轮冲击下,纬一路很多酒吧频繁易主或干脆退出了竞争,纬一路和经五路交叉口西南角的3家酒吧,现已全部成了经营普洱茶的店面。
2007年底,“农科路酒吧一条街”的开业,给了纬一路酒吧致命一击。“想在纬一路找专业的演艺吧,没有;想找静吧,没有;想气派,没有。但作为一个小的酒吧,她们还是有特点的。我不敢说纬一路的酒吧会怎样,但我敢肯定,农科路酒吧一条街的营业,引走了很多客户。酒吧一条街称谓的流转是挡不住的。”一位娱乐协会的负责人说。
与纬一路“酒吧一条街”的自然形成不同,农科路“酒吧一条街”,在业内看来是投入大、政策好的政府行为。农科路酒吧街的诞生,曾经给纬一路带来过威胁,当时,很多人说,纬一路的“酒吧一条街”,要死了。
去老街,是一种习惯
新势力的崛起,是在近10年前。
农科路“酒吧一条街”,西起花园路,东到经三路,全长800米。她是2006年郑州市金水区政府提出并着力打造的特色经济街之一。“农科路酒吧一条街”出资方曾说过:“我们根本没有把纬一路那些酒吧当作竞争对手,他们已经不行了,娱乐行业在郑州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今后,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已势在必行,农科路不能重蹈纬一路覆辙。”
如今农科路的酒吧只剩寥寥数家,“风铃”是其中之一,此外,“领秀”是农科路的巨无霸,很有一家独大的气势。“农科路是领秀的地盘。”农科路一位业内人士称。但是,“领秀”高昂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
“风铃”,曾是纬一路最老资格的酒吧,2007年在纬一路消失,在今年一月份风向标一般地出现在农科路。
“纬一路的酒吧虽然萧条,但会永远存在,那里是一部分老酒吧人的习惯。”“风铃”的人说,“一种习惯让他们依然选择纬一路,即使很多酒吧都是过客。”问及“风铃”为什么没重回纬一路,“风铃”的人说,有些选择是有偶然性的。
而纬一路的酒吧人对农科路也有自己的看法:农科路酒吧的萧条不单是因为经济形势,更因为一种文化上的缺失。纬一路酒吧街,文化、习惯和凝聚力都已经形成,这使得纬一路有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
汽车主题的“七夜”说:“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好,各个酒吧都不好做,但我们都死不了。相比农科路的酒吧,我们更团结,周边酒吧的老板互相都是朋友,都会帮助,另外就是这么多年所沉淀的文化,有一种感情在里面。目标,是个有历史的酒吧了;江湖,很多人因为这个名字爱上了它;A+,它有别于所有的酒吧却最让人体会放松和自由……”
这种感情,不仅是消费者的习惯,还是酒吧艺人对酒吧行业的独特认知。
酒吧人,城市另一面的歌者
这天,纬一路上的“A+”酒吧客人不是太多,除了2楼的KTV包房客满外,大厅里的男男女女有数地坐着。
这个深夜,小宁发挥得极好,手中的萨克斯好像活了起来。灯光幽暗的“A+”酒吧大厅里,他一口气吹了六个曲子,从《加州旅馆》到《回家》又到《朋友》,清一色抒情舒缓的旋律。没有人起哄,就连聊天的男女也停下来倾听。
对于酒吧中山呼海啸的掌声和千篇一律的赞赏,小宁已经略微麻木,他的坚持,纯粹是对音乐的喜爱。小宁喜欢萨克斯,当他告诉父母自己在酒吧演出时,父母只说了一句话:“你不要再回来了。”但他不为所动。
和小宁一样,“江湖”的小琰是一个向往自由的女孩,她喜欢酒吧那种放松的环境,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不认为酒吧是污秽之地,与传统的交际和聚会方式相比,酒吧由于没有消费阶层上的局限,更具个性、亲和力。
“客人并不是每个都彬彬有礼,有的甚至烂醉,但是工作的时候会发现耐心总是一剂好药。无论情况多复杂,抬起头的时候堆一脸笑,语气缓和一些,事情就能解决。笑多了之后就会觉得,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也是这样,而且这种笑就会变成源自于自信的笑,而不是假笑。”
小琰认为在酒吧工作最大的收获交八方好友,看人生百态。对父母的不理解,小琰难掩饰失望之色,但她觉得,自己的坚持会得到理解。
酒吧,夜色下的文化围城
酒吧,在英国堪称社交的代名词,汇集中国的茶馆、酒楼、咖啡厅等诸多社会场所的功能于一体,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完全不可或缺。“在纬一路附近的酒吧中,A+的风格更接近Pub,而Mix则是典型的Club。”在纬一路酒吧工作的一位高层说道,她曾经在英国留学多年,熟知英国文化。
在小宁和小琰看来,酒吧象征了自由和独立,最前卫的思想与风格,也是一个城市最早接受外来思想的“码头”。喜欢酒吧生活的人,大多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与好奇,在这里,没有界限与防备,只有畅快与沟通。只是,酒吧的这一面,目前还隐藏在夜色之下,不为人所知。
“世间人类所创造的万物,哪一项比得上酒吧更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馨与幸福?”首部大英词典编者赛缪尔·詹森曾经这么说道。这句话是酒吧在英国人乃至西方人心目中的真实写照。习大大访英期间,曾经和英国首相卡梅隆在一个乡间酒吧畅饮20分钟,谈笑风生。国家元首在一间酒吧小酌,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酒吧文化。
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不同,西方国家以个体为单位,重视个人私密胜过群体利益,因此,那里的年轻人,年满18岁,就要离开父母,自己住在与外人隔绝的公寓里,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公寓在闹市区比比皆是,以个体存在的西方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场所,就是酒吧。下班之后,去酒吧小酌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五人在酒吧畅聊,堪称他们灵魂上的呼吸。在酒吧,解开精神上的镣铐,砍断心灵上的枷锁,将所有的不快和压力一吐为快,无拘无束,全身心得到释放,没有职业之分、阶级之别,无论是白领、王子,还是罪犯、洗碗工,都可以共处一桌,畅聊无忌。
Pub,最大众、最富历史气息的酒吧类型,在英国有8万多个,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与乡间。在英国,找一间酒吧喝酒,与陌生人畅聊,就像在中国出门左转找一间面馆一样平常。只是,中国的酒吧,还只能躲藏在众人的偏见当中,默默输出着有别于传统气质的亚文化。
背后,不为人知的坚守
“很多人来酒吧为了放松,为了享受,但越是享受,就越孤独,越困惑。没有追求,无法让生命得到超脱。一个社会没有文化的沉淀和传承,是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甚至会影响社会的每个行业的发展,所以酒吧行业一直在中国扭曲着。”习惯去酒吧的小兴说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行业发展扭曲,群众认知也就扭曲。”
目标的掌门人老王说过:“酒吧就是个喝酒的地方。”
“七夜”的九哥认为,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这里的人,都在寻求一种归属感。
日子不好过,是所有酒吧的共同感受,凡间的小妍认为群众作为消费群体,对娱乐的消费不可能日益见长,只会越来越局限。恶性竞争,导致行业高成本的运作剧增,所以行业发展受限,投资商和从业者进退两难。
纬一路的酒吧街曾被人诟病,但她的存活就是最好的证明。说起酒吧,A+的郭总满是情感,喜欢酒吧,做成一件事,是她最简单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让她逆势而为,不顾他人的眼光。在她看来,酒吧是一个大家坐在一起聊天,一群朋友的栖息地,一个心灵交汇地,一个道家常,一个群聊的地方,可以抛开烦恼,来到一个纳尼亚世界。
酒吧经营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客人享受。物质的满足在当今已触手可及,但精神的享受却并不是总能遇到。对于在生存竞争和压力中疲于奔命的都市人来说,酒吧提供了一个暂时“放松与自由”的归属空间。这里没有权贵,只有韵味悠长的音乐、舞蹈,推杯换盏,人们从中寻找一种解脱和放松。而“放松与自由”正是酒吧文化的本质所在。
“因为环境的奢华,让很多顾客对A+望而止步,其实A+消费和其他是一样的,我们只是想让顾客有更好的享受。一杯酒,仍然可以坐一晚上。”提起A+的经营,郭总有些无奈,“来这里的都是常客,来A+对他们成了一种习惯。”
对于未来,郭总很有信心,行业的发展会微量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要让消费者受益,让消费者感受行业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提升和快乐,同时要让从业者感到满足和坚定。
“酒吧是从国外漂来的文化,由于国情和前些年社会的浮躁,让酒吧的发展产生了畸形,同时让群众对酒吧产生了误解,这都是暂时的。追求精神的享乐和灵魂的自由是更多人的愿景,不管多艰难,都一定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