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台“科普十条” 加强科学普及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2022-11-03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近日,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印发《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科普十条”)。这是首份经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审议并印发出台的科学普及工作政策性文件,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论述精神,为加强科学普及、厚植国家创新高地沃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在河南落地落实的有力举措。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盛赞:河南出台“科普十条”,这是推动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制度安排的有力举措,对于强化《科学素质纲要》领导机制、推动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0年,河南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0.17%,迈过了创新型区域标志性门槛,步入了保持年均1个百分点增长趋势的持续快速提升期。《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到2025年河南“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提高到15%”的重大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更加鲜明地呈现正相关关系,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省科协坚持在大势下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将“5610”总体安排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对接,聚焦以科学普及厚植一流创新文化这一主题,在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普研究所指导支持下,广泛征求相关省直单位意见,认真研究起草《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草案)》,报请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按照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主持与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科普十条”文件稿。近日,省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式将“科普十条”印发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企业和高校、各人民团体,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科普十条”内容丰富,创新亮点颇多。“科普十条”分别从组织领导、目标管理、关键群体、科普队伍、科普阵地、传播渠道、供给效能、应急科普、惠民科普、经费投入等十个方面,明确了支持、引导、鼓励的政策措施,为做强科学普及之翼、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支撑。第一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学素质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旨在巩固强化我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机制,发挥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更有效地协同实施“科普中原行动”。第二条“纳入目标管理,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落地见效”,旨在强化目标导向、目标管理,将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确保“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实现。第三条“突出关键群体,分层分类推进科普进校园进课堂”,旨在强调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重点受众,明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三个阶段科普进校园进课堂的具体措施,突出以科普资源助推“双减”。第四条“壮大科普队伍,夯实高质量科普工作的人才基础”,旨在强调科普人才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智力支撑,支持引导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第五条“建强科普阵地,提升科普设施的服务质量和能力”,旨在强调科普阵地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重要依托,实施好“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大力建设与发展特色科普场地。第六条“畅通科普渠道,形成全媒体科普发布和传播局面”,旨在强调科普渠道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传播路径,推动主流媒体普遍开设科普专题专栏,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普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第七条“提高供给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功能”,旨在强调科普供给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关键所在,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鼓励支持高水平科普创作。第八条“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救护与避险等应急科普宣教”,旨在强调应急科普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关键一环,着力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提升社会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第九条“坚持科普惠民,推动科普和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旨在强调筑基惠民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价值导向,实施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以科普促进民生改善、助力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科普活动向基层延伸。第十条“保障经费投入,支持科普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旨在强调经费投入是高质量科普服务的有力保障,引导支持政府和社会加大科普投入。

  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科协党组书记王新会指出,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研究并出台“科普十条”,是新时代河南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优化新时代河南科普工作守正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科协主席吕国范表示,省科协将会同各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普十条”,扎实推进“科普中原行动”和“科普筑基惠民工程”“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实施,加速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持续厚植一流创新文化,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夯实基础,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筑牢根基。

  “科普十条”全文如下。


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

  2020年,河南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0.17%,迈过了创新型区域标志性门槛,步入了保持年均1个百分点增长趋势的持续快速提升期。《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到2025年我省“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提高到15%”的重大目标。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持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有关决策部署,落实《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各项重点任务,促进形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确保“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实现,不断厚植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沃土,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科学素质工作议事协调机制

  1.加强政府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分管科技、联系科协工作的领导担任本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要健全工作会议制度,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2.发挥好科协组织的综合协调作用。支持科协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沟通联络工作,会同成员单位等各方面实施“科普中原行动”,深入推进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二、纳入目标管理,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落地见效

  3.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把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本地区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4.扎实推进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把握科学普及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把加强科学普及摆在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同研究、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确保“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实现,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筑牢根基。

  三、突出关键群体,分层分类推进科普进校园进课堂

  5.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科普从娃娃抓起,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改革,推广高质量科学教育教材和课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创建青少年科技活动特色学校200所、“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100家,农村中学科技馆保有量达到150个。加大对农村中学科学实验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

  6.以科普资源助推“双减”。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实施好馆校合作行动,鼓励引导中小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专家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联合加强科技类教师培训,突出世界科技前沿、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训,开阔教师科学视野,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7.加强职业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合理设置职业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将技术技能教育与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技能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技工院校和其他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等。

  8.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加大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经费投入,鼓励高校教师与科技期刊、科学网站、学术委员会合作开设科普教学课程。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四、壮大科普队伍,夯实高质量科普工作的人才基础

  9.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强化价值引领,加强宣传引导和规范指导,提高专职科普人才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传播科普正能量。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

  10.发展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组织遴选首席科普专家,到2025年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达到500名,每年支持建设10个首席科普专家工作室。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学会设立科普岗位。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依据岗位职责,将科普工作业绩作为专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推荐和申报评审的业绩条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相关高校试点设立科普相关专业,开设科普课程。

  11.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到2025年发展科技志愿者5万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教师、媒体从业者、高校学生、社区工作者等参与志愿服务行动,打造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五、建强科普阵地,提升科普设施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12.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切实发挥好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等“五位一体”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功能,打造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核心阵地。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目标,积极培育省科技馆新馆成为全国卓越科技馆。提升市县科技馆服务能力,引导支持市级科技馆差异化品牌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区域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拓展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服务覆盖范围,推进数字科技馆共建共享。

  13.建设与发展特色科普场地。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建设专题特色科普场馆,引导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融入科技内涵、拓展科普功能。推动将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活动中心建设内容,推进科普公园、科普小镇、科普广场建设,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景区、机场、车站、影院等公共场所开展科普宣传。

  六、畅通科普渠道,形成全媒体科普发布和传播局面

  14.推动主流媒体普遍开设科普专题专栏。鼓励支持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办科普节目栏目,为公众提供实用的防灾减灾、疫情防控、卫生健康等科普知识,扩大科普传播和覆盖范围。

  15.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中国”本土化特色化落地应用,引导支持党委政府发布平台和网站开设科普专栏。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平台,为公众提供精准化的科普知识,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影、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普内容,实现科普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七、提高供给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功能

  16.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在各类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及时普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引导、支持和推动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科学体验等科普活动。

  17.鼓励支持高水平科普创作。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学会、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创作优秀科普作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发挥好河南省科普成果奖引导作用,缩短评比活动周期,促进更多优质科普成果涌现。

  八、强化协同联动,加强救护与避险等应急科普宣教

  18.健全应急科普宣教机制。宣传、应急、科协、科技、卫生健康、水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气象、地震、通信等部门密切协作,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

  19.加大应急科普宣教力度。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资源,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九、坚持科普惠民,推动科普和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

  20.实施“科普筑基惠民工程”。广泛开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让科普走进学校、社区、乡村、车间,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增强人民群众科学生产经营、健康文明生活意识和能力。

  21.以科普促进民生改善。大力开展绿色低碳、智慧生活、防灾减灾、健康养生、移风易俗等科学普及,提升城乡居民科技素养,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文明成果,为实现幸福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22.以科普助力产业发展。组织专家团队面向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技能,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积极助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为创新驱动发展增添动力。

  23.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大力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展,推广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兰考模式”,促进优质服务与县乡村科技需求精准对接,为农村地区提供亟需的科技培训、科普讲座、产业指导等科技服务。强化脱贫地区科普赋能,通过“科普+研学”“科普+旅游”等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复合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4.推动科普活动向基层延伸。举办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健康中原行、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反邪教警示宣传月等主题科普活动,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科普、食品安全科普、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等科普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度和受益率。

  十、保障经费投入,支持科普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5.加大财政科普投入。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科学素质建设需要,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强对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

  26.拓宽多元化科普经费筹集渠道。鼓励引导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投入科普事业,落实好国家科普税收优惠政策。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