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面孔 | 和总书记十一次面对面的“0987”代表

2022-10-19 来源:互联网

大象新闻记者 赵丹/文 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开会期间,57岁的黄久生郑重换上“压箱底”的一套深蓝色西装,内搭白衬衣,系枣红色领带。挂在胸前的出席证编号为“0987”。而在私下,常出现在工地的他习惯于随意套件休闲服。

11.jpg

时间再倒流到他18岁那年,在河南郑州一处工地当小工的黄久生总是穿得松松垮垮,不足百斤的身板,时常被运土车把翘得老高。他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给务工人员代言的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先后和总书记11次面对面。

深秋十月的北京,身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的黄久生表示对于今后努力的方向很清晰,“(未来我将)继续在建筑工地和乡村振兴两个‘战场’上埋头苦干,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01   

把河南务工兄弟的故事带到北京

黄久生很忙。采访时间定在10月18日凌晨。

他先提及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的体会,“感到很振奋、很提气!特别是报告多处讲到‘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处处反映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心声,我听了之后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12.jpg

作为从革命老区走出来的一位基层代表,尤其是身负信阳潢川县驻郑州农民工流动党工委书记一职,黄久生最想传递的声音还是和乡村振兴和务工人员有关。

16日下午,河南省代表团召开分组会议,黄久生围绕加快乡村振兴、加强技能培训作了发言。他先从家乡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谈起,然后还分享了一个故事。

在他的老家,有位叫李光群的村民,父亲是位盲人,母亲患有重疾,李光群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但是在一次收麦子时,不幸胳膊卷入机器中,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来,黄久生把他带到工地,教他在工地上学技术,当上了安全员。

黄久生观察到,李光群因为自己以前吃过安全的亏,更加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白天晚上都奔波在工地上,看到脚手架、跳板、安全网没有防护好的,他就坐在场地上,一直盯着,直到安全达标之后,他才肯走。

看到李光群工作非常认真负责,黄久生每个月开给他8000块工资。“像李光群这样的贫困户,残疾人,过去是家庭的累赘,现在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我很高兴。”

黄久生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表达用实际行动坚守回报家乡的初心。

13.jpg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作为农民工党工委书记,我始终认为,对乡亲们好,对农民工兄弟好,就是对党忠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就是我毕生的奋斗目标。”

02  

从工地小工到热衷公益慈善的二十大代表

在既往的报道中,黄久生身上有着热衷公益慈善、甘为务工人员代言的标签。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

14.jpg

1965年,黄久生出生在河南信阳潢川县一个村子,因家贫吃了不少苦头。

18岁那年,黄久生到郑州一处工地上当小工。他把泥摸子,瓦刀擦得明晃晃的,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净净;晚上,他等师傅歇过劲来,追着师傅不放,讨教建筑活上的行行道道。

15.jpg

青年时期的黄久生(中)

慢慢地,黄久生从小工变成了大工,从徒弟变身为师傅,他终于能像师傅一样,单独干活了,而且干的活一点也不比师傅差。就这样,从摆线、砌砖到看图纸,从小工做到了大工,从班长变身队长,黄久生后来成为了中建七局一公司年轻的项目部经理。

成为工地上的一名负责人,随着带领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黄久生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觉得自己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在综合素质方面必须要提升自己。于是,他开始不断学习,从学历和业务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取得成就后的黄久生开始反哺社会。

1986年是他打工的第三个年头,他省吃俭用,手头终于攒下了3000块钱。到了年底,他把这3000块钱除了留点来回的路费,全部拿出来,买成香蕉、核桃和大枣,还有那时候城里刚刚流行的的确良布,装了整整六大麻袋,拉回村里,送给乡亲们。“大家都以为我在外面挣了大钱了,其实买完东西之后不剩几个钱了。”黄久生笑着回忆,听着他们一个劲的赞叹,自己第一次体会到了回报的快乐。第二年,他又给乡亲们带来了中山装,裤子,鸭绒袄,鸭绒被等。

16.jpg

就这样,黄久生开始力所能及地回报家乡、回报乡亲。比如,每年给特困户和孤寡老人送过年礼物,从村里做到镇里,一做就是36年;在老家建起了敬老院,义务赡养孤寡老人,被乡亲们称为“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他还安排政府兜底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包吃、包住,保障他们每人每年工资不低于36000元。

除了关爱老人,家乡孩子们的学习也是黄久生心中的牵挂。多年来他不断地捐资助学,改善家乡的办学教育条件,捐建 “晏岗希望小学”,资助4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双柳树镇两个受资助的孩子在2019年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俩向黄久生报喜。“看到这两个听话、懂事又知感恩的孩子,我心里获得的幸福和快乐,无法用言语来衡量。”

 黄久生的舞台也越来越大。

17.jpg

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

03

和总书记先后11次面对面带来的鼓舞

让黄久生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先后11次和总书记近距离接触。

2019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黄久生作为务工人员代表,与总书记面对面汇报工作,讲了十分钟的掏心窝的话。

“有一户人家,三代七口人,都在工地上打工。有个老人,70多岁,叫晏传忠,是当家人。”黄久生回忆老人当时对他说的一句话,“总书记十九大报告讲了3个多小时,我是站着听完报告的,我如果不站着听完,我就感觉到对不起总书记,因为是党,让我们老百姓脱贫致富了。”

黄久生在会上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总书记。总书记说:“你回去向这位同志转达我的问候!”

令黄久生记忆至今的一个细节是,当天审议结束后,总书记走到他的身边,再次与他握手说:“你是农民工中涌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也是农民工队伍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获过鲁班奖,真的了不起,不愧是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

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接见合影时,总书记握着黄久生的手叫出了“久生”。“没想到总书记那么忙,还能记住一个农民工的名字。我当时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黄久生感慨。

这些年,总书记的话一直鼓舞着黄久生。“30多年来,我一刻都不敢停歇,因为我有700多位老人要养,因为我有一万多名务工兄弟的期待。”

18.jpg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黄久生也经历着把大家从“带出来”打工挣钱,到“带回去”返乡创业的转变:带领有技能、有想法的农民工兄弟回到家乡,支持流动党员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创建油茶旅游核心区,以茶带旅、以旅促茶,帮助贫困乡亲们稳稳地致富奔小康;筹资发展大棚蔬菜、草莓等产业,帮助异地搬迁520户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

“有一个叫余保林的村民,当初跟着我到城里干,现在回家建起了花木基地,种起了蝴蝶兰,美丽的花朵远销全国多地。还有很多兄弟,搞起了食品加工厂,他们做的大别山麻鸭可真好吃,很受欢迎,北京、广东的不少餐桌上都能看到。”黄久生说。

说到未来,黄久生的方向很明确——继续在建筑工地和乡村振兴两个“战场”上埋头苦干。

“我始终是务工人员代表,始终关注“三农”,就想带着兄弟们一起干、好好干。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现在我老家的两间土坯房我仍然留着,就是让自己永远记住,不管获得多少荣誉、多大荣誉,我永远是那个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农村娃!”


您尚未登录!登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最新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