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美国的IPO市场寒气逼人,已近年中,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的企业乏善可陈,硅谷企业更是一家也没有,硅谷就像一座IPO的鬼城。
虽然IPO窗口对科技股并没有完全关闭,但是硅谷企业发行节奏已经从2015年底开始减慢,像今年上半年这种科技IPO窗口完全关闭的现象仅在2001年网络公司泡沫破裂以及金融危机时期出现过。
为什么独角兽们都躲在角落里不出来?IPO市场是不是面临死亡?
诸多原因导致了今年是硅谷IPO企业的坏年景。宏观方面有全球经济的放缓、能源价格下跌,疯狂的市场波动,低利率,快钱、美国总统选举周期等;微观上有初创企业估值过高现象、垃圾美国创业企业融资案、曾是独角兽的Theranos和Zenefits公司的崩溃,众多的光学企业混乱的资产减记等。
越来越多的监管规则,投资者对企业加重审视,以及市场人士从长期角度对季报进行分析带来的降温效应,显然成为了许多公司老板在考量上市时的阻碍因素。在IPO市场上,估值高的硅谷企业预期会遭到融资贬值,对这些企业来讲确实构成了挑战,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不得不接受一条警句“一个IPO—一轮新的价格下跌”。过高的私人公司估值多数要面对冰冷的现实,有识别能力的公共交易市场不愿意为所谓“完美的价格”买单,它们将被冷落。不过,对预备IPO公司来讲,这也会促进他们改变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更加追求盈利。
与此同时,许多其他融资方式的兴起,也让硅谷独角兽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公司短期内不缺资金,没有IPO的融资也不会倒闭。
在很多国家,上市可能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银行是获得投资的唯一渠道;但美国风险投资业兴盛,私募股权公司也望获得交易,银行业相对健康,非公开募股市场更是羡煞了其他许多国家,公司债券市场也是全球最活跃的。
更重要的是,私募市场异军突起,越来越受欢迎。甚至连共同基金也都开始投资小型非上市公司,期望能在科技行业的成长中分一杯羹。
只有当上市市场阻碍了公司的增长或创新能力时,才值得担忧,但目前美国市场尚未出现这种迹象。由于融资渠道多样,许多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已经证明即便不上市也能以指数级方式迅速发展。现在,对美国企业而言,IPO只不过是多种融资方式中的一种,这可能是件好事。(何诗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