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凌云 通讯员 马俊
“小巷十八弯,民主全过程,民声通民生,幸福罗巷人。”这首小诗,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到商城县蹲点调研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建设时,路过商城县赤城街道北街社区罗巷,看到小巷内环境优美、装扮用心、治理有序、邻里融洽,听到小巷里传来居民们抚琴而唱的歌声,有感而作。
一条又窄又长的偏僻小巷,如何串联出基层治理的“幸福图景”?小巷里,蕴含着哪些信阳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红色密码”?走进罗巷,答案揭晓。
位于滨河路上的小巷入口处,“红色港湾”标牌分外醒目。循着罗巷进去,移步换景——富有年代感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装饰角、精心栽培的月季园圃、群众自发装饰的手工物件、居民涂鸦的“文创墙”、环绕四周的人间烟火气、头顶串满彩色风车的“灵动美”,间隔不远就有一处“红色小院”,干净敞亮,笑声朗朗,仿佛居民的“心灵之港”……
作为全长508米,有18个弯道、6条支巷的典型背街小巷,曾经的罗巷一度是治理难点:人员分散、交通不便、建筑陈旧、分布复杂、管理无法集中……罗巷的狭长,无疑会带来这样的问题。
“现在,在咱们罗巷,在红色小院,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家有啥矛盾,在这里聊聊就能化解;社区有啥工作,干群在一起说说就能执行。”罗巷居民普遍反映。
“红港共建幸福家,红院连着街坊心”——走进“红港2号院”,醒目的红色文字,彰显着红色小院的功能。
红色小院是由党员中心户带头建立,这里设置了红色港湾。在红色港湾里,设有“板凳议事会”,是罗巷居民经常参加的活动。“因为住得近,大家有事好商量。一到有需要商量的事,社区党员和小院主人一招呼,大家各自从屋里搬出小板凳,围坐在院子中央,参与讨论,提意见和建议。推动罗巷治理的‘金点子’就是这样出来的。”北街社区党总支书记韩华介绍。
一处处红色小院,宛如小巷内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居民的心房,也搭建起惠民便民的幸福港湾。
在罗巷,没有逼仄,没有压抑,取而代之的是简约干净的平房院落、古色古香的一砖一瓦、攀缘而上的花簇藤蔓、竹制背景墙上的一张张温馨老照片、居民幸福的笑脸……罗巷,已成为一道隐藏于市、近在群众身边的风景线。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近年来,信阳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在社区“微治理”上探索善治共治的好经验。
“按照市委实践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工作部署,下一步,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坚持立足职能定位,聚焦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微治理’主体分散、服务供给不足等现实难题,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红色引擎’,指导县(区)因地制宜,用心抓好社区‘微单元’治理,积极探索组织嵌入、服务融通、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等治理模式,通过察民情、办实事、解难题,努力构建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协同 共治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格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