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这石磙就好像当年我们的老家,曾经承载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与欢乐
如今,只能孤零零的在草丛中,看着枯草逐渐将自己淹没,将村庄填满,看着当年用过石磨的人,与自己渐行渐远……
村庄对于记者来说,和很多人一样,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平日里忙碌奔波,无暇回望,但每年春节,却一定要满怀欢喜,回去看看。
正月初四,记者和爱人一起,回他的老家息县八里岔乡,给家住梅寨村戴洼组的小姨拜年。
这是息县西南部一个和光山县孙铁铺镇接壤的小村庄,虽然偏远,但村村通公路却从村子里穿过,出行十分方便。
然而,记者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却感受不到往昔浓浓的年味,相反,淡淡的年味里充满了冷清和失落。
在这里,记者看到,大部分房屋前杂草丛生,门锁紧闭,很多房屋一看就是久无人居。贴春联的也为数不多,显然,不但主人在他乡过年,就连能拜托贴春联的人也没有回来。
据姨夫介绍,村子里本有三四百口人,但常年生活在村子里的不足20口人,多是老弱病残。今年春节,百十户人家,只回来了16户。村子里大部分人举家外迁,在外购房兴业,就连这一年一度中国人最看重的春节回来的人也越来越少。
可不,记者知道,爱人的两位表弟都在郑州买了房,今年春节都没有回来,小姨姨夫也是春节前回来、过完元宵节就走。
走访中,记者遇到了年近古稀的张大爷,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开封买房,一个在登封买房,他和老伴则甘愿留在老家,固守着几亩薄田。
在他家庭院前,记者见到了久违的水牛,让记者感到十分亲切。张大爷说,这里都是丘陵地带,耕种小块田地还离不开它,但全村目前也只有他家和另一家养有水牛。除了耕地,一头水牛一年能生一个小牛娃,一年半载,养大了就能买个万儿八千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笔张大爷眼中不小的收入对年轻人来说,却没有吸引力。记者在走访中,鲜见年轻的面孔。村头这位和两位老人聊天的中年人,似乎为村子增添了些许生机。
在村口,记者放眼望去,丘陵梯田错落有致,稀疏的麦田和晾晒的白茬田里,似乎正孕育着新一年的希望……
戴洼,这个身处大别山区腹地的小村庄,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在他表面衰败的背后,却也暗藏着繁荣与财富。他的后辈子孙走向了城市,在那里安居乐业。当大部分人都在务工的大城市、县城抑或乡镇,拥有了自己的新家园,当如今留守的屈指可数的老弱病残,离去的离去,长大的长大,渐行渐远的村庄,最终将走向哪里?
童年已经远去,灵魂却永远需要栖息之地。当我的村庄里没有了我的亲人,我还回得去吗?渐行渐远的村庄,最终将走向哪里?
图/文 信阳日报报晓风客户端记者 时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