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信“遗”风】一人一鼓一台戏

2025-10-10 10:29:45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咚咚锵!咚咚锵!”一声声浑厚的鼓点,仿佛自中原的田间地头亘古传来,穿透四百载光阴回响不息。这便是深植于信阳沃土的瑰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桥大鼓书。它亦有一个饱含泥土芬芳的别名:犁铧大鼓或梅花大鼓。

大鼓.jpg

大鼓书表演。记者 周涛 摄

凝神细赏这门艺术:一位艺人,一鼓在手,端立于方寸之地。只见他一手敲击战鼓,掌控节奏;一手紧夹钢板(钢镰),铿锵作响。说白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歌唱时引吭抒怀,苍劲悠扬。最令人称绝的,是艺人浑身是“戏”的表演!他忽而起身挺立,气贯长虹;忽而沉稳端坐,娓娓道来。身姿扭动似柳拂风,跳跃腾挪如虎生风。眼神流转间,顾盼生辉;手势翻飞处,意象万千。再辅以丰富多变的表情与声腔,一人之力,竟能幻化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将故事中的才子佳人、市井小民、王侯将相演绎得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这鼓声里,蕴藏着中原大地的筋骨与体温。那响彻云霄的鼓点,其源头或许就藏在古老的田垄间,是农人歇息时信手敲击破犁铧,伴着汗水即兴哼唱出的心声。伴奏虽看似简单,仅凭鼓与钢板,其调门板式却如万花筒般变化多端,唱腔既优美动听,更浸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唱词尤显质朴亲切,如同邻里乡亲间的家常闲话,娓娓讲述着《劝家庭和》的温馨守望、《劝世文》的处世箴言、《十八岁的大姑娘》的青春俏皮、《龙王三姐拜寿》的奇幻传说……字字句句,直唱进黎民百姓的心窝深处。

从朴素的乡野土壤中萌发,承载着唐宋曲艺的悠远遗韵,平桥大鼓书以其炽烈的艺术生命力,一步步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这“一人一鼓一台戏”的古老形式,正以它那不息不灭的“咚咚锵锵”之声,在信阳大地上持续敲响着跨越千载的人间悲欢与不朽传奇。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编辑:郑琦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