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全国最美家庭事迹展播】平凡诠释伟大 坚守见证信念——记“全国最美家庭”之张爱华家庭

2021-08-27 16:16:52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践行新时代家庭观、培树宣传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家庭典型,今年,我市各级妇联持续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涌现一大批优秀家庭典型。经过组织推荐、群众自荐、事迹展播、公示投票等环节,共有3户家庭入选全国最美家庭。为赓续红色血脉,铭记党史党恩,弘扬家国情怀,市妇联携手信阳日报社,从今日起推出“全国最美家庭事迹展播”系列报道,用真情讲述温情动人的家庭故事,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引领全市广大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家庭力量!敬请关注。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康松

张爱华,女,汉族,现年80岁,中共党员,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潘家湾人。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郭家河乡湾店村潘家湾鸡公寨大花崖,是革命烈士晏春山殉难处,这里有烈士纪念碑一座,背后群山相连、青松掩映,有刘名榜和他的战友住过的营地,有“吊洞”“燕子洞”等红军洞群20多处。张爱华就是山下潘家湾人。

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的刘名榜回到故乡郭家河。看到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刘老动情地对张爱华说:“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是无数革命先烈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地方啊!”张爱华回答说:“这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是父辈流血牺牲的地方,请您放心交给我们吧!”从此,她用一生践行着对刘名榜、对老一辈革命者的承诺,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文物保护之中。从那时起,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和丈夫一起上山,看看上山的路是否通畅,看看洞口的石头是否还在,看看烈士跳崖纪念碑是否安好。50多年如一日,在丈夫的陪伴下,张爱华从未间断对这片热土的珍爱和维护。她说:“红军来过这里,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在这里打过仗,他们有的把生命留在这里,晏妈妈就是在这里牺牲的。”

直到今天,张爱华依旧步履稳健行走着,用赤诚和坚守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铸起了一座朴实无华、守诺践诺的道德丰碑。

她不仅是一名光荣的文物保护员,而且是郭家河乡“红色精神”的义务宣讲员。退休后,在保护革命文物旧址的同时,张爱华积极收集郭家河乡刘名榜、叶成焕等革命前辈的资料和故事,把它们汇集整理出来,并记录造册。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她经常到郭家河乡学校,给孩子们作报告、讲革命故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讲述许多革命英烈的事迹、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祖国的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熏陶,并鼓励他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传承郭家河乡“红旗不倒”的红色精神,将来为家乡、为祖国多做贡献。

上山、下山,下山、上山,岁月更替,张爱华已成习惯。上山,成了一份牵挂,一份责任。50多年来,她从未放下,从青丝走到了白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算功德圆满。”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对毅力和恒心的考量。在张爱华心中,这是父辈荣誉赋予的力量,是内心坚定的使命。在一篇日记里,张爱华这样写道:“这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过这个村庄和这座山,舍不得离开一天。在我的眼里,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50多年的寒来暑往,没有更多的言语,张爱华以无声的行动,为保护革命文物旧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而无私地奉献、默默地坚守,完美诠释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道德真谛。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