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追寻初心 信阳印记”系列报道:五虎岔羊脱险记

2021-05-25 15:48:19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脱险.jpg

五虎岔羊革命烈士纪念碑 朱修玉 摄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亚云

道旁松柏引路,5月24日,记者来到距光山县城16公里的北向店乡代湾村,这里正是五虎岔羊战斗旧址所在地。由远可见,五虎岔羊革命烈士纪念碑静默矗立。踏上这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深深三鞠躬。

“这纪念碑背后,是千余名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在代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大升的引导下,记者来到烈士陵园。这里“松柏冢累累”的景象入目及心:一排排光山籍革命烈士墓、三座五虎岔羊战斗牺牲烈士合葬墓相互守望。“合葬墓里的这些阵亡将士,都是咱当地老百姓安葬的。”李大升介绍。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眼前场景,将人带回当年那场惊险的遭遇战:1947年12月14日,刘伯承率部在光山县北向店五虎岔羊附近与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十一师相遇,陷入重围,险些被擒,中原局、刘邓大军后方指挥所也陷入险境。我军第一纵队2旅利用五虎岔羊的有利地形与敌军激战一天,歼敌3000余人,我军将士也牺牲1000余人。

将士用命,化险为夷。五虎岔羊战斗后,刘伯承司令员授予四团十二连“铁塔堡垒”、四团三连“攻如猛虎,守若泰山”的光荣称号。在《刘伯承元帅回忆录》中,他重笔描写了这次战斗是我军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因刘伯承在此次战斗中处险不惊,指挥若定,后人常将五虎岔羊战斗纪念地称作“刘伯承脱险纪念地”。

在这场鏖战中,光山北向店一带的人民群众,纷纷主动参战助战,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向阵地运送弹药武器、抢救伤员,帮刘邓大军抢修工事。战斗结束后,牺牲烈士的遗体全部由当地群众妥善安葬。“老区人民高度的阶级觉悟和无私奉献,对赢得这场阻击战的胜利和保卫刘伯承司令员、野战军司令部、中原局机关的安全脱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李大升介绍。

村中97岁高龄的张正钧老人是五虎岔羊战斗的亲历者。“当时,我们拆了家里的门板、床板,做成担架,上前线抢救伤员。担架队是老百姓自己组织起来的,因为刘邓大军是帮咱穷人打天下。战斗结束后,烈士的遗体是村民用耕牛给拉到合葬墓的……”时隔多年,再忆往事,张正钧老人仍然难掩心中波澜。

记忆与纪念在此重合。光山县刘伯承纪念馆陈列着许多“有故事”的老物件,入口处一把生锈的大刀见证了五虎岔羊战斗的全过程,也写下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这把大刀的捐赠人正是李大升。在刘伯承纪念馆,面对记者的询问,他才将祖辈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把刀是刘伯承首长的通讯员送给我爷爷的。”李大升自小听爷爷李从友讲述,当时战争从凌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因随军的医生和卫生员极少,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李从友组织起担架队,一路将伤员送到了石佛寨一带抢救。分别的时候,刘伯承首长的通讯员赠送给李从友一把大刀,这把大刀被李从友仔细包好并埋藏在了自家的菜地里。解放战争结束后,李大升一家人经过商量,将大刀挖出并捐献给当地政府。

五虎岔羊,是战斗之地,亦是英雄之地。红色记忆流淌在时光里,红色基因传承于血脉中。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