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2020万众一心 加油干|农忙季节的“闲”农民

2020-06-19 08:57:20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长喜  曹新俊

眼下,正值农忙季节,但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的不少村民却很“闲”。连片的水田里,既没有犁田的水牛,也没有轰鸣的农机。一只只优雅的白鹭偶尔掠起,或收获一只泥鳅,或擒来一条小鱼。

“我们这里农民忙的时间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昨日,罗山县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陈广斌向记者解开了“闲”的谜底。陈广斌介绍,2017年,合作社决定转变发展思路,将主要搞种植转向发展虾稻共作模式。“大家都在搞虾稻共作,我们怎么才能发展得与众不同呢?”陈广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养小龙虾,湖北潜江这个小龙虾之乡的经验值得学习。为此,他从潜江请来了技术员,并专门开辟出一片水田作为技术员的专属经济田,收益归技术员所有。为了吸纳附近村民和带动贫困户脱贫,他又将这些水田分片,将农民分成一个个种植小组,各尽其责。

虾稻共作并不能满足陈广斌的“胃口”,因为这没有把农田的效益最大化。小龙虾每年6月下旬收完之后,水稻就插上了。“有些地方有稻蟹共生模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于是,在水稻种上之后,陈广斌又根据技术员的推荐,在水稻田里放养了毛蟹,每年又多收了一季螃蟹。

“虾稻共作、稻蟹共生,这些模式都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整个过程,都不使用化肥农药。无论是稻米,还是小龙虾,或者是螃蟹,都是有机无污染产品,价格非常可观。”陈广斌说。因为生态逐渐恢复,鲫鱼、河虾、泥鳅等都在农田中重新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查看效果,2019年,陈广斌特意统计了其中一个种植小组的13亩田地的收益,算下来,这13亩田地的收入达到了18万余元,平均每亩接近1.5万元的产值。


编辑:郑琦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