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一尺之笔》后 记

2020-05-15 10:06:19 来源:信阳新闻网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研磨,年近花甲的我终于出书了。

想来自己出书由来已久。二十多年前,看到文友们纷纷出书,我也曾想着出本集子。于是,在激情和冲动下,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自己过去发表的一些作品。简单整理过后,却因工作太忙就放下了。

这几年,与一些同仁和朋友们聊天和交谈中,他们都要找我“讨本书”,我说自己没出过一本书,他们都不相信,并且对我说“不能光收别人的书啊!自己也应出一本吧,大家也好相互交流一下”。出于对朋友“交换与馈赠”的友情,在我正式告别职业新闻生涯前,开始整理已发表的一些东西,决定出本小册子,哪怕是浪费朋友的一点时间,也算是不辜负朋友们的期望。

一般来说,一部书的后记是负责交代此书的前世今生及产生过程中的各种感悟。准确地说,后记就是一部书的小结。而《一尺之笔》这本书,也算是我职业新闻生涯的一次小结。虽然我也曾编过几本书,写过几篇“前言”和“后记”,但没有为自己的书写过“后记”,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出版过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如何写好自己作品的“后记”?这是一个很头痛的事。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那年我参加了高考,因为数学成绩太差而名落孙山。于是,弃笔从戎。8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在部队这所特殊的大学校里磨炼了意志和坚强。

1985年的春天,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开始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在地方工作的35年间,从未离开过媒体单位。在信阳媒体圈,5家正式媒体单位都待过,先是在信阳日报社、信阳晚报社,后来是在信阳人民广播电台、信阳广播电视报社、信阳广播电视台,中间还在信阳宣传杂志和文化时报社干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又回到了信阳日报社,直到退休。从起点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十年里,最令我不堪回首的就是学历。无论是填报一些表格,还是申报职称的条件要求,学历这一栏常常让我低头。学历是我事业的短板,我始终在努力修复它。欣慰的是,教育改革让我多多少少圆了一个不太圆的函授汉语言文学大专梦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梦。说高大上点是多学了一些东西,说实在一点就是为了文凭,因为2000年前那时申报高级职称规定学历必须是本科,这是硬件。

硬件要硬,软件亦不能软。之所以用《一尺之笔》作为书名,既是自嘲,也是自勉。一尺之笔出自汉·王充《论衡·效力》:“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用一尺之笔作书名实乃大言不惭,虽有狂妄,但绝无不纯动机,只是一种梦想和追求。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人生的最大幸运是保持轻度的贫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反省一下自己,我做到了。本书内容共分上、下两卷共九章402篇作品。上卷为一彻万融、一隅之见、一语破的和一言半字四章,“一彻万融”主要是择选自己发表的部分新闻业务论文;“一隅之见”主要是择选部分媒体新闻阅评和报道;“一语破的”主要是择选部分评论文章;“一言半字”主要是择选部分消息稿件。下卷为一往情深、一代天骄、一腔衷肠、一宿之行和一朝风月五章,“一往情深”主要是择选部分新闻通讯;“一代天骄”主要是择选部分人物通讯;“一腔衷肠”主要是择选部分本埠纪实通讯;“一宿之行” 主要是择选部分外埠见闻文章;“一朝风月”主要是择选部分散记或随笔等之类的作品。

选稿是个很头疼的事。从业时间跨度近40年,地方体制由农业地区到撤地设市,历经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新时代……基于什么思想和原则选稿,什么文章可以收集入书,什么文章不能收集进来,也是再三权衡。

丛书名《一尺之笔》到章节部分的词语分类中都用了“一”字开头,其目的就是从一开始,对新闻、对事业、对朋友的一以贯之、一如既往。本书收录的内容是我1984年至2020年期间撰写的一小部分作品,大多是独著,也有合作。这些作品大多属于新闻范畴之内的内容,开始收集初选的作品有200多万字,考虑到印刷成本和装订问题,压缩到120万字,最后又忍痛割爱压缩掉了三分之一。很遗憾的是我创作的诗歌、小说等作品都没有收录进来。

毋庸置疑,出书本应该是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或者说代表作收集起来,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经历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特别是关于新闻稿件的选择,还是本着重大事件、特殊节点以及新闻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来选取的。呈现给读者的作品尽管挂一漏万,但还是能够从中看出一些人物风采、地方特征和时代特色的。

俄罗斯伟大文学家契诃夫说:“作家不一定非得去写那些取得了无比的成就和作出了惊天动地事情的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生,也是人生,小人物的故事同样精彩,同样值得人们期待。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来,使我最难忘的还是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不是“规定动作”的报道,而是“自选动作”的稿件。这本书收录的东西,鉴于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报道特色,并非自己的代表作品。但这些作品却见证了我的新闻之路,也记录了我职业履职的追求和足迹。无论如何,不曾忘记,搜集整理每一篇作品时,都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大脑中迅速闪现出作品中的人和事,闪现出采访写作的苦与乐。

时转星移,人事沧桑。一位学者说过:这个世界不缺少有本领的人,而缺少会思考的人。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我的心血,每一篇作品都是我思考的结晶体。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不断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只有多做研究、多写论文、多出作品,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出书的目的是留给自己,再送送朋友。对别人意义不大,对自己是不想留下这一块的遗憾。文字,只有文字是不惧岁月的。作家冯骥才曾经也说过: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这些被称为所谓作品的文字,是我遗落的少年情怀抑或青年豪情、中年沉思、老年回忆,在今天,是一次认真的小结,是一次虔诚的回忆。面对这些文字,让我聊以自慰,一吐为快。

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百忙之中给本书惠予作序的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原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巡视员何新年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信阳市政协副主席赵主明老师!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大河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王继兴老师!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关怀、支持我的老领导、老师、老友们!还要感谢王博、李珊玲、高晶晶、杨国华、梅腊腊等同事们为这本书的出版而提供帮助的人们!

龚立堂    

2020年4月    

编辑:@海荣 投稿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