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两招”夯实发展根基——淮滨县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系列之五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时秀敏
清晨的阳光洒在淮滨苏美达服装科技公司的车间里,智能吊挂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一件件校服从生产线流向包装区。生产中心副经理郑影站在控制台前,指尖轻点屏幕,实时调度生产任务:“这套系统让效率提升了3倍,去年产值突破4100万元!”
谁能想到,6年前,郑影还是一名纺织女工,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在外打工屡遭歧视;如今,她管理着数百名员工,年薪15万元。
郑影的蜕变,是淮滨县以“一稳两招”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这个曾经传统的农业县,正以“稳”固本、以“招”制胜,在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交响中,奏响新时代的奋进乐章。
稳基固本: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稳”是淮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底色,更是主动作为的智慧选择。
“稳,不是被动守成,而是主动创稳!”淮滨县委书记谷光亚一句话道出了“一稳两招”的核心逻辑。
就业稳,民心安。淮滨县创新构建“163”就业服务机制,通过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打造“淮河织女”“淮滨焊工”省级劳务品牌,新增就业9068人,重点人群就业率达96%,被表彰为全省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首届河南省技能人才高地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春节前政府预招工3.1万人,阳光服饰等企业通过政企联动提前储备用工需求,实现“家门口就业”与“返乡人才回流”双赢。返乡务工者张伟感慨:“现在家门口上班,月薪5000元,既顾家又增收,幸福感倍增!”
服务稳,活力增。淮滨县政务服务中心“七智服务大厅”整合了12个部门368项业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全程网办率100%。更贴心的是“政务服务大篷车”,每月深入乡镇,现场办理社保登记、公章刻制等业务,累计为企业节省办事时间超1200小时。淮滨县也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县。创业者李希钰点赞:“材料半小时审完,效率堪比一线城市!”
底线稳,根基牢。从防汛标准提至20年一遇,到建成23家老年食堂和5个助餐点;从改造14个老旧小区,到连续5年空气质量国家二级达标……淮滨用“六稳”举措(稳经济、稳民生、稳防汛、稳就业、稳信访、稳应急),兜住民生底线,获评“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在邓湾乡老年食堂,75岁的王奶奶端着热腾腾的饭菜说:“政府连吃饭问题都替我们想周全了!”
两招联动:锻造产业跃升的“强引擎”
“两招”是淮滨破局的关键路径,更是创新突破的核心动能。
淮滨县县长朱志勇强调:“招商要像猎手,引才要像磁极。”通过实施“七项招商政策”,淮滨县2024年签约主导产业项目41个,合同投资额106.7亿元,位居信阳市前列。
以链招商,集聚产业集群。
围绕“一纺两造”主导产业,淮滨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杉杉校服、蒙牛智慧牧场等龙头项目,形成“纺纱—织造—服装”全链条,年产服装3500万件,跃居中西部最大化纤纺织基地。通过“飞地招商”与广东共建“五园”,实现“研发在沿海、生产在淮滨”,绿色淮河船舶制造产业园等10家“专精特新”企业相继落地,总投资超10亿元。
以才兴业,激活创新动能。
淮滨创新“基金招商”模式,引入上海科技产业园、广东莱竣智能穿戴等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同步实施“招工即招商”战略,成立淮工人力资源公司,上线“人才通”平台,全年输送技工1.2万人,吸引2.84万人返乡就业,引进硕博人才23名,建成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支撑。
以新提质,锻造硬核实力。
河南刚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和5G+工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成本大为降低,订单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企业负责人濮素表示:“智能织机与新材料研发双轮驱动,让传统纺织焕发新活力!”目前,淮滨县纺织业引入智能织机4.52万台,造船业启用AI设计系统,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高新技术企业达24家,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
产才融合:构建发展共赢“新生态”
稳是前提,招是路径,人是核心。在“一稳两招”战略下,淮滨县不仅注重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更致力于构建一个产才融合、发展共赢的新生态。
一条链,串起城乡共富。
苏美达服装有限公司创新推行“总厂+卫星车间”模式,将生产环节延伸至乡镇。在马集、期思等7个乡镇设立卫星车间,配备现代化缝纫设备,并派遣技术骨干驻点指导。这一模式直接带动900余人就业,其中80%为留守妇女。经过系统培训,她们从田间地头走向生产线,成为熟练的缝纫工、质检员,人均月收入超过3500元,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类似的“共富链”在淮滨遍布城乡。招引能人马付有到淮滨创业,成立河南滨淮网业和滨盛渔业公司,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厂房,发展渔网编织产业。公司免费提供原材料和技术培训,实行计件工资,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增收。目前,全县渔网编织从业人员突破2万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昔日“小渔网”织就了乡村振兴“大产业”。
民生“幸福网”也越织越密。马集镇卫生院内,患者李大壮竖起大拇指:“现在九成病不用出镇!”县域医共体覆盖19家乡镇卫生院,基层就诊率提升至75%;“云端课堂”让农村娃共享名师资源,高考本科进线率提升10.1%;“戴畈模式”让700户老人居家享专业照护,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0%。
高质量发展的“淮滨密码”,藏在“一稳两招”的实践里。当16.3亿元的大洪河治理工程守护着淮河安澜,当总投资27.3亿元的13个项目在春节期间集中签约,当2.84万名“归雁”在故乡天空翱翔,淮滨正用“稳”的智慧、“招”的魄力、“聚”的温度,书写发展与民生同频共振的新篇!
记者短评
治理提效的坚实阶梯
时秀敏
智能吊挂系统精准流转,纺织女工郑影指尖轻点屏幕调度生产,这寻常车间一景,映照着淮滨以“一稳两招”战略夯基垒台的深层变革: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于以治理精度托举民生温度。
淮滨的清醒,在于洞察“稳是主动作为”。“163”就业机制织密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淮河织女”等省级劳务品牌带动万人上岗,“政务大篷车”开进田埂解难题……96%重点人群就业率、全省营商环境先进县等硬核数据背后,是“主动创稳”的战略定力。
淮滨的锐气,体现于“招商如猎手,引才似磁极”。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杉杉、蒙牛等龙头,“飞地招商”嫁接沿海研发资源,基金招商撬动10亿智能船舶项目,“招工即招商”激活人力资本……新质生产力在此有了生动注脚:唯有招商与引智双轮驱动,方能打破产业升级天花板。
淮滨的温度,藏在小渔网织就的大产业里。苏美达“总厂+卫星车间”让留守妇女月入数千,渔网编织带动2万农户家门口就业,“云端课堂”缩小教育鸿沟,“戴畈模式”温暖空巢老人……这些“共富链”印证,发展的终极价值,是让郑影们的笑容、王奶奶手中的热饭、农村娃屏幕前的名师课,成为最动人的答卷。
固民生之本,拓产业之路,聚发展之力。这就是淮滨治理提效的统一辩证法——底盘稳、引擎新、人心暖,便是通往幸福最坚实的阶梯!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一河两岸”书写融合答卷——淮滨县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系列报道之四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