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非遗:守艺焕新续文脉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野
在平桥区,既有战国烽烟中淬炼的成语典故,也有乡野巷陌间流淌的民间艺术,139项非遗如繁星璀璨,串联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近年来,平桥区以千年文化积淀为纸,以匠人匠心为墨,绘就一幅非遗活态传承的时代画卷。
平桥非遗之魂,深植于厚重的文化土壤。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内,“亡羊补牢”的典故穿越2000多年时光长河,通过数字技术还原楚顷襄王纳谏场景,让“未为迟也”的智慧化作青少年思政课堂的生动教材。源自唐代的大鼓书以铿锵鼓点为脉,艺人手持铜链击节而歌,《杨家将》《岳飞传》等经典曲目在方言吟唱中焕发新生,成为豫南百姓的“声音乡愁”。而被称为古代“3D电影”的皮影戏,凭借兽皮雕刻的灵动画卷与方言唱腔的独特韵味,从田间地头登上乡建博览园的国风剧场。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共振。明港镇根雕大师刘汉杰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理念,将枯木残根雕琢成《夜幕山庄》等兼具豫南民俗与现代美学的艺术品;其创新课程更走进小学,让孩子们在刻刀起落间感悟匠心。叶雕传承人李昊则以树叶为画布,借叶脉纹理创作水墨意境,作品从亲子课堂走向文创市集,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转身。郝堂村“八大匠”品牌集结木匠、铁匠、篾匠等传统手艺,铁匠铺飞溅的火星与陶坊氤氲的泥香,编织成游客争相体验的“匠人村落”图景。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平桥非遗,正以创新之姿融入时代脉搏。当锣鼓十八番的激昂鼓点与汉服巡游的衣袂翩跹相遇,当古法造纸技艺与诗词飞花令跨界碰撞,这片土地用行动诠释:文化遗产的守护,不是封存时光,而是让文明基因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生长,让千年文脉化作可触摸、可体验、可延续的文化力量。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激活“主引擎” 当好“排头兵”——我市推动县域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纪略
报晓风
信阳日报微信
掌上信阳微信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