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心 信阳印记”系列报道:红色尖山放光芒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 蕾
在平桥区邢集镇尖山村的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门前的一组人物雕塑十分醒目,他们有的持枪,有的挥舞红旗,眼神坚定,满是憧憬。“这组雕塑,象征着所有参加过革命的人。共产党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山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昨日,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负责人兼讲解员丁久明对记者说。
尖山村地处天目山脚下,因形如三角尖而得名。丁久明向记者介绍,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修建在昔日的吴氏祠堂,吴仁甫是早期在尖山活动的共产党人之一。1925年,吴仁甫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受党组织指派,回到尖山,在吴氏祠堂一边办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向学生、进步青年、农民等宣传党的思想、政治主张,通过宣传和引导,不断积聚革命力量。
1928年5月,中共尖山党支部在吴氏祠堂正式成立,吴仁甫任书记。尖山党支部成立后,不仅打通了与上级组织的关系,还建立了革命武装。
1935年7月,豫南信确等地农村部分党员同豫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合并,成立新的鄂豫边省委,鄂豫边革命斗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35年9月,鄂豫边省委派中共党员到尖山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工作。通过考察,鄂豫边省委认为尖山处于桐柏、泌阳、确山、信阳四地交界地区,山高林密,群众基础较好,非常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决定把省委迁移到尖山,集中力量在尖山一带工作。尖山地区成为信西北革命中心区,后来成为河南省委所在地竹沟南面的屏障。
“中共鄂豫边省委迁移至尖山后,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革命形势不断好转,党群关系更是情同鱼水。而尖山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用鲜血染红了尖山这片热土。其中吴仁甫的妻子李德成的事迹让人深受感动。”接着,丁久明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感人事迹。
李德成在鄂豫边红军游击战斗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以农妇身份担任省委和游击队双重联络员。1936年6月3日夜,游击队在确山西北杜庄宿营时,遭到突袭,队长牺牲,吴仁甫等10 余名队员被捕。在丈夫被捕后的艰难日子里,李德成毫不妥协,继续扮成农妇,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信,被敌人发现后,遭到通缉,她怀抱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转移至深山。在一次夜间行动中,李德成突然晕倒,婴儿不幸被压死。她强忍悲痛,继续无私无畏地支持着尖山地区的革命战斗。
“叮,叮……”临近正午,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旁的尖山希望小学的放学铃响了。从教学楼里走出一群充满活力的小学生。“你们看,在这个院子里,一边是尖山的红色历史,一边是朝气蓬勃的未来。孩子们学于此、长于此,更能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于上世纪80年代落成,2020年重新进行布局。而且越来越多的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今年春节过后,我已经向群众讲解了70余场次。”60多岁的丁久明在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义务讲解了30多年,也是尖山村前任村党支部书记,见证着尖山的发展,也汲取着尖山的红色养分。望着奔跑跳跃的孩子,丁久明说:“我会一直讲解下去,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不忘红色历史、奋勇开拓前行。”
红色名片
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
中共鄂豫边省委于1935年9月迁至平桥区邢集镇尖山村,后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打击地方反动势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信西北革命中心区。20世纪80年代,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在尖山村落成,于2020年重新布展。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青少年前来重温革命历史,缅怀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 上一篇:左权:血铸太行的民族英雄
- 下一篇:亲爱的党 我想对您说|商城县革命烈士陵园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