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报晓论坛】申伯楼何以转型成功

2025-03-31 14:33:13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张方志

笔者之前游贤山,行至山顶上的聚贤祠时,发现这里大门紧锁,驻足者寥寥,独留数栋仿古建筑在春风中寂寞不语。彼时,与聚贤祠隔浉河遥望的申伯楼却是一番热闹景象。自从去年我市对申伯楼进行点亮,将其由“闲置楼”变为“老茶馆”后,申伯楼便火出了圈,成为很多市民和游客新晋打卡之地。

闲置的聚贤祠与热闹的申伯楼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这两处文化地标的不同现状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城市公共空间不再满足于“凝固的文化标本”定位时,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活态传承,成为当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申伯楼转型成功的密码,在于其实现了文化符号与生活场景的有机融合。这座承载着信阳历史记忆的建筑,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物展示层面,而是将豫风楚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茶香琴韵。当市民在雕梁画栋间品茗论道时,历史记忆便随着氤氲茶香自然流淌。这种活化不是对建筑本体的消解,而是通过功能迭代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当代呈现。

公共空间的活化需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避免使其陷入“建而不用”的困境。申伯楼引入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既保留了建筑的文化特质,又注入了现代服务理念。这种“专业人干专业事”的运营模式,让建筑在保持公共性的同时焕发商业活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城市公共空间的真正价值在于成为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间”。申伯楼的转型成功启示我们,公共建筑需要从“展示橱窗”转变为“生活容器”。在信阳这座茶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将闲置空间改造为茶书院、民艺工坊等复合型文化场所,既能延续城市文脉,又能满足市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这种空间再造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组。

城市更新不应止步于物理空间的改造,更要追求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当信阳街头曾经闲置的仿古建筑里飘出缕缕茶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空间功能的转变,更是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文化根脉的智慧。这种以用促保的活化之道,正是破解公共空间闲置困局的密码。


编辑:郑琦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信阳网络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