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新闻网欢迎您!

有感而发|环境整治不能堆盆景

2020-11-09 08:47:28 来源:信阳日报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方益波

杭州最近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作中提出“去景区化”理念。从“景区化”到“去景区化”,理念的转换提醒广大城市建设和治理者,环境整治不能只图旅游开发等眼前利益,人和自然不是简单利用、开发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才是更高境界。

保护环境是社会共识。“去景区化”意味着打破景区和非景区划分,人们生活的环境处处都应是景区,景和城无边界相融。到这个阶段,也就只有“景”,没有“区”了。

按照这种理念,美好风景全城共享,不应区隔生态和生活、生产区域,更不应有“景区内讲究,景区外别扭”现象。过去,有的干部把生态环境视为“盆景”,以新为美、以洋为美,以高大巍峨、整齐靓丽为美,以旧为落后,以土为腐朽,以低矮错落、斑驳陆离为丑陋,只能欣赏人为之精致,不能理解自然之造化,总想“破旧迎新”,把自然痕迹、人文肌理铲去,刻意构建全新“景区”。

粗浅片面的环境观背后,潜藏着很多功利因素。一些地方习惯从经济逻辑、政绩逻辑考虑,对环境只图“有用”,只重创利。如果不能打造一个旅游消费增长点,或者拿个什么奖,就缺乏动力,对生活逻辑、生态逻辑没有体悟,对保护环境之于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始终走不出本位主义、“及时变现”的圈圈。

“去景区化”要求从本质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比如整齐划一的草皮、横平竖直的空间线条,在旅游开发某些标准中似乎是美,对湿地来说却是破坏。人在湿地,就要以平等的态度,珍惜、爱护周边环境和生物。湿地之于城市,更多是自然的“作品”,而不只是观光消费的“产品”“商品”。

“去景区化”还意味着走出有形和无形边界,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秉承最小干预、适度干预原则,保持谦抑,尊重每一处自然和人文积淀,逐步实现处处是景、移步换景,实现城市公园和公园城市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实现景城一体。

真山真水,会促成美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圆满融通。


编辑:陈强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回到顶部

工信部备案:豫ICP备09044067号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01201517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910522

豫公网安备:41159002000089号

河南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app手机客户端
信阳网络辟谣
订阅手机报 信阳手机报
拒绝野味 远离病毒 信阳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