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 王克华
欢迎订阅《信阳手机报》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月 不收GPRS流量费
退役军人用爱守护烈士父母40年
王克华,男,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万达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15岁开始,王克华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般赡养着南阳一位烈士的双亲。1979年10月16日,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王克华,被报纸上南阳市唐河县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郝修常在保卫南国边疆的战斗中为掩护全连战士转移而壮烈牺牲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想到33岁的大哥因工牺牲后,父母备受打击,烈士父母肯定也悲痛万分。王克华决心做他们的儿子,以慰烈士未能尽孝的“在天之灵”。
经过深思熟虑,王克华给郝修常的父亲郝生荣和母亲孙桂枝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你们虽然失去了儿子,但有千千万万的青年愿做你们的儿子。如果你们不嫌弃,我愿做你们的儿子,照顾你们终生。”不久,王克华就收到了烈士父母的回信:“克华,谢谢你,我们虽然失去了修常,但又意外得到你这样一个懂事的儿子,我们太幸运了。”就这样,两个相距300多公里的农村家庭建立起了联系。虽然当时家境贫困,但只要有零花钱,王克华就会攒起来,寄给烈士的父母。
1982年,年满18岁的王克华报名参军,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奔赴新疆戍边。在部队里,王克华依然坚持写信给烈士父母,并从每月不多的津贴中拿出一部分寄给他们。夏天寄蚊帐,冬天寄皮棉鞋、棉大衣,逢年过节,他还提前寄去新疆的葡萄干、瓜脯。
1985年10月的一天,王克华突然接到家中“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经组织批准后,他怀着万分焦急的心情从新疆踏上了返乡的列车。车走到郑州时,王克华想起了失去爱子的烈士父母,他毅然踏上了从郑州开往唐河的长途汽车,希望自己的到来能给烈士父母带去慰藉。
几经周折,王克华来到了烈士家中,还未开口,两位老人就认出了他。“我知道你就是克华,你跟我梦里长的一样。”孙桂枝老人用手擦了擦眼泪说。那一次,王克华在烈士家中住了3天,担水扫地,屋里屋外、田间地头不停地干活。临走时,他拿出原本准备为父亲治病的200元钱交给烈士父母,但两位老人已经得知王克华父亲病重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肯收下,经过再三恳求,才勉强收下20元。王克华赶回自己家,只陪伴了病重的父亲四天就因假期结束返回部队。父亲去世时,他仍在部队。
自王克华第一次到唐河探亲之后,每次探亲或休假,他都要到烈士家里探望,就连谈恋爱和旅行结婚也不例外。1988年12月28日,王克华带着新婚妻子冒着鹅毛大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奔向了旅行结婚的第一站——烈士的家乡。敲开烈士家门,老人感动的流了泪,特别是听说俩人旅行结婚第一站来看望时,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1997年王克华退伍被安排到信阳工作,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自己和爱人先后下岗,生活捉襟见肘。王克华蹬过三轮,卖过烤饼,在街头巷尾风吹雨打,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中断过这份亲情。尽管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他依然秉承着“再苦不能苦烈士父母”的信念,只要有时间,他就去南阳看望两位老人,给他们送钱送物。
1998年4月,郝生荣老人去世了,王克华得知后,揣着借来的500元钱一路哭着赶到南阳。按照当地风俗,他像儿子一样披麻带孝为老人送行。2017年,孙桂芝老人去世,王克华再次像儿子一样为老人送行。
从王克华给烈士父母寄出第一封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年。40年里,他把“四次第一”送给烈士父母,第一笔津贴、第一笔工资、第一次探亲、旅行结婚第一站。共寄给烈士父母信件130多封,问候电话数不胜数,现金6万余元,粮票、蚊帐、毛皮鞋、皮背心、棉皮大衣、布鞋、衬衣等生活物资,先后70次利用探家及业余时间去烈士家看望老人,带去近2万元的礼品。
40年的时间,王克华也从青丝变了白发,但这份亲情却从未褪色。两位老人去世后,每年清明时节,王克华都会从信阳赶到南阳唐河县,为他们扫墓祭奠。王克华说,以后他还会经常回去探亲,因为那里永远是他的家。
王克华2009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 称号;2010年受到民政部表彰;2011、15、16年荣获信阳市公路系统“优秀共产党”;2016年信阳市公路系统“五好文明家庭”“大美浉河人”,浉河区车站办事处“文明家庭”“道德模范”;2017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12月荣获“河南好人”;2018年9月首届“感动信阳十大家庭”;2019年7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军地联合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082 程昌梅
- 报晓风
- 信阳日报微信
- 掌上信阳微信
-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
-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