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东双河镇一茶场里,采茶工将青叶称重。本报记者 马依钒 摄
信阳新闻网4月11日讯(本报记者 曾宪科 马依钒 金培满)昨日,天气晴朗。一连几日的春雨停歇之后,茶山吐青翠,茶农展笑颜。“九悦鸿城杯”“百年荣光·信阳百家茶乡(茶企)百日行”采访团也继续向茶乡进军,此行的目的地是信阳毛尖主产区之一的浉河区东双河镇。
采访车沿着107国道一路南行9公里,约15分钟后,便到东双河镇。道路宽阔、交通便捷,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纵贯南北,S339省际公路横跨东西,在镇区呈“干”字型交汇,东距京珠高速公路涩港出入口13公里,在建中的石武客专高铁穿境而过。该镇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不同于信阳毛尖产地的大山区和深山区,东双河镇的茶山轮廓清晰,眉清目秀,给人一种十足的亲切之感。该镇的茶山主要集中在保民、熬湾、马店、左店等几个村子。这里的茶园多为六七十年代种植的老茶树,多生产中低档茶叶。
上午10时,在通往保民村的路口,已经聚集了不少出售青叶的茶农。他们的配备基本一致:一车、一筐、一毛巾。车是摩托车,快速便捷,不至于在蜿蜒狭窄的乡间公路上遭遇拥堵;筐是大竹筐,透气性好,内存量大,装上十来斤青叶不成问题;毛巾必不可少,搭盖在竹筐上,避免阳光直射到新摘的青叶。
很多售卖青叶的茶农来去匆匆,卖完了这筐,就得火速回家。天刚亮就起床上山,此时,采茶工也该陆续下山,将采集的青叶交回。这些新鲜的青叶急等着进入市场,过了中午,青叶水分流失,便显得无精打采,炒出的茶叶口感也会受到影响。
乡间公路上一辆接着一辆的摩托车驮着竹筐飞驰而过,下山的筐装满青叶,上山的筐盛满春风。就这样,摩托声和着风声鸟语,伴着茶香花香,一同塑造了茶山喜悦的忙碌。
见到保民村党支部书记殷金明时,他刚从自家茶山上下来。茶园面积不大,可是老殷把它当成个宝贝。“咱是茶乡人,有山,咋能不种茶呢!”老殷向记者介绍,近几年,因为茶叶市场越来越红火,他们的茶叶越来越好卖,镇上的茶农、茶商越来越多。
老殷所说的“茶叶市场”是东双河镇茶叶市场,始建于1994年,位于107国道东侧,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因东双河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这两年,该茶叶市场发展迅速,人气了得,已成为豫南最大的茶叶集散仓储物流中心。
目前,300多户茶商在此经商,有大型冷库9座、个体小型冷库120多座,可冷藏茶叶20000吨,年销售量5000万公斤以上。除了东双河镇自产毛尖以外,也有浉河港镇、董家河镇、谭家河乡等乡镇的信阳毛尖在这里集中,随着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走向全国各地。
临近正午,采访团来到东双河镇茶叶市场。果然像老殷介绍的那样,这里可以见到除了茶山以外,收获季节茶乡所特有的繁忙景象。记者上前一打探,外地口音的不在少数,很多都是来买茶的。每家茶叶店里都是忙碌的身影,一袋袋信阳毛尖新茶被分门别类地封好,装箱,等待它们的将是一场长途旅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箱箱的茶叶像是一位位使者,满溢着信阳符号。它们是信阳独有的地域符号,是信阳制造的文化符号,让信阳毛尖茶香飘散四方。
企业简介
浉河区东双河镇位于信阳南部,距市中心10公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属浅山区,适合茶叶生产。全镇茶叶面积68000亩,年产干茶4000吨,涉茶经济产值达到9亿元,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94年,东双河茶叶市场建成,目前,300多户茶商在此经商,年销售量5000万公斤以上。该市场已成为豫南最大的茶叶集散仓储物流中心。